他最辉煌的一笔,是坚持新人口论。他的坚持,使得控制人口最终成为我国的基本国策。在那个时代,中国人的家庭模式、人口结构和生育观念都因此发生了巨大变化。
他一生勤于学习,乐于钻研。70岁开始学习俄语,还创造了一套英、俄、汉对照的学习方法。经过3年苦读,他不仅能阅读俄文经典名著,还能用俄语对话,甚至可以在苏联报纸上发表文章。这段佳话,深为后人所仰慕。136年的今天,经济学家、教育家、人口学家马寅初出生。
5年前的今天,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来到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同正在天宫一号执行任务的神舟十号航天员聂海胜、张晓光、王亚平进行了“天地通话”。习总书记亲切地说:盼望着你们胜利归来,我在北京等候你们!
这都是属于“今天”——6月24日的记忆。跟交汇点一起,回顾那些在历史上雁过留痕的“今天”——
江苏历史上的“今天”
2004年6月24日
南京—澳门一台北全货运航班开通
2004年6月24日,一架由台北途经澳门飞来南京的印有红荷白鸽标志的澳门航空公司全货机,装载着货物在禄口国际机场平稳降落,这标志着南京—澳门—台北“一机到底”全货运航班正式开通。这是继澳门航空公司1997年12月开通南京—澳门—台北定期客运航线后,该公司飞行此条航线的又一个航班,是继上海、深圳之后飞行此条航线全货机航班的第三个内地城市。
2002年6月24日
南京建立起国内独特的现代数字地籍信息系统
2002年6月24日,南京市国土资源局在全国率先采用卫星全球定位系统等技术,建立起国内独特的现代数字地籍信息系统,被国土资源部称为“南京地籍模式”,并在全国推广。
1999年6月24日
《关于加强人才资源开发工作的若干意见》获批
1999年6月24日,中共江苏省委、省政府正式批准出台《关于加强人才资源开发工作的若干意见》。
1993年6月24日
常州飞往厦门航班发生劫机事件
1993年6月24日,载有工作人员9人、旅客63人的厦门航空公司一架波音737/2501号客机下午由常州飞往厦门途中,被歹徒张文龙劫持到台湾桃园机场,当天晚上安全返回厦门。
张文龙把塑胶手枪、弹簧刀等作案工具伪装后混进了常州机场,登上了航班。在飞机开始下降,准备降落厦门机场时,张文龙突然从座位上跳起来,手持弹簧刀挟持乘务长,在挣扎中,乘务长的面部和左手肘部被张文龙用刀刺伤。随后又掏出假手枪威胁安全员,为了确保飞机和旅客安全,根据飞机当时的油量及天气情况,飞机飞往台湾。据了解,张文龙此举源于对生活现状不满。此后,台湾地区的司法机关以强暴胁迫劫持航空器罪判处张文龙有期徒刑9年。
1988年6月24日
江苏最大的污水处理厂在仪征投产
1988年6月24日,我省最大的污水处理厂在仪征化纤工业联合公司投产,日处理污水4.8万吨。
那么,世界和中国历史上的“今天”又发生了哪些事情呢?
2016年6月24日
英国公投揭晓脱离欧盟 卡梅伦宣布将辞职
2016年6月24日,英国“脱欧”公投计票结果揭晓,多数投票者赞成英国脱离欧盟。当日,英国首相卡梅伦在首相府前发表讲话,宣布他将辞去首相职务,新首相将在今年10月产生。卡梅伦表示,英国民众已经作出了清晰的选择,将会离开欧盟走另外一条道路。所以,英国需要一个强大、有决心、坚定的领导人就脱离欧盟与欧盟进行谈判。
2013年6月24日
习近平与神十航天员天地通话
2013年6月24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来到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同正在天宫一号执行任务的神舟十号航天员聂海胜、张晓光、王亚平亲切通话。习近平说,海胜、晓光、亚平,你们辛苦了。现在全国人民都在注视着、关心着你们。这次载人航天飞行,你们身上体现出了不畏艰险、勇于探索的意志品质,这种宝贵的意志品质对全国人民都是启示和鼓舞。我代表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代表全国各族人民,向你们致以诚挚的慰问!希望你们精心操作、密切配合,圆满完成后续任务!大家都盼望着你们胜利归来,我在北京等候你们!
飞船发射之前,习近平专门指示有关方面,一定要让航天员在太空吃上粽子,过一个有特殊意义的端午节。
2012年6月24日
“蛟龙”成功深潜7000米
2012年6月24日,“蛟龙号”载人潜水器在西太平洋的马里亚纳海沟下潜至7020米,创造了中国载人深潜新纪录。三位潜航员是叶聪、刘开周和杨波。下潜深度7000米,意味着“蛟龙号”可在占世界海洋面积99.8%的广阔海域里自由行动,再加上配备的多种高性能作业工具,它能在特殊的海洋环境或海底地质条件下完成保压取样和潜钻取芯等复杂任务。
2003年6月24日
我国防治非典工作获“双解除”
2003年6月24日,在我国卫生部和世界卫生组织联合在北京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世界卫生组织官员郑重宣布:从即日起解除对北京的旅行警告,并将北京从“近期有当地传播”的非典疫区名单中删除。对北京的“双解除”,不仅对于中国而且对于世界非典防治都具有里程碑意义。至此,世界卫生组织已经没有对任何地区有旅行警告了。
1995年6月24日
时任联合国秘书长加利:台湾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1995年6月24日,时任联合国秘书长加利在美国旧金山明确表示,台湾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无权加入联合国。
1994年6月24日
《四库全书存目丛书》首册出版
1994年6月24日,国家重点古籍整理项目《四库全书存目丛书》第一册出版发行。整个项目投入资金逾6000万元,到1997年11月2日全部编印完毕。《四库全书存目丛书》共收录古籍珍本4508种,几乎囊括了现存的乾隆以前、《四库全书》之外的所有古籍,是图书馆构建基本古籍书库的必备书。特别是将散藏于国内外百余家图书馆的孤本秘籍汇聚在一起,免除了各地往返检索查阅的困难。
1973年6月24日
天津与日本神户市结成友好关系
1973年6月24日,中国天津市与日本神户市结成友好关系,周恩来总理倡议把这种关系称为“友好城市”。这是中国第一个与外国城市建立友好关系的城市。友好城市工作是中国民间外交不断发展过程中开辟的一条重要渠道。这条渠道使中国同有关国家的地区、城市、地方政府、地方议会之间的友好合作关系不断发展。
1960年6月24日
中苏两党关系公开破裂
1960年6月24日至26日,彭真率中共代表团参加在布加勒斯特举行的社会主义国家共产党和工人党代表会议,就当前国际局势中的迫切问题交换意见。中苏两党代表团在会上发生了尖锐的意见冲突并进行了激烈的交锋。这次交锋其实是中苏两党关系逐渐恶化的一次爆发。
会议前夕,苏共代表团突然散发苏共6月21日致中共中央的通知书,对中共进行全面攻击。会议中,赫鲁晓夫又带头对中国共产党的方针进行攻击,中共代表团同他们进行了严肃的斗争。
7月16日,苏联政府突然照会我国政府,片面地决定撤走全部在华的苏联专家,撕毁几百个协定和合同,停止供应重要设备。苏联这种背信弃义的行为,加重了我国的经济困难,极大地损害了中苏两党和两国关系。
1911年6月24日
电影首次进入我国民间放映
早在1896年,上海徐园“又一村”曾放映过一部法国短片,当时能有幸一饱眼福的只是极少数上层社会的有钱有势者。1911年6月24日,西班牙商人安·雷玛斯创建的上海虹口大戏院开始向民间放映电影,标志着电影进入我国民间。当时上海针对电影的放映,曾公布了严格的管理办法。其中规定:开设影戏院必须有执照,男女观众必须分座,放映时间最迟以夜间12点以前为限等等。
还有一些人,他们的名字与历史上的今天息息相关——
2008年6月24日
中国植物学家汪振儒逝世
汪振儒(1908-2008),树木生理学家、林业教育家,我国树木生理学的奠基者。他一直从事高等院校的教学与科研工作,编写了中国第一部林业专业适用的《植物生理学讲义》,翻译了多种有影响的植物生理学方面论著,培养出了中国第一名林学博士;长期担任几种林业科技刊物的主编和副主编。
中国摄影家协会主席邵华因病去世
邵华,1938年10月出生在陕西延安。历任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科学院原军事百科研究部副部长(正军职)、少将军衔;第七、八、九、十届全国政协委员;兼任军事科学学会副秘书长,中国摄影家协会主席、中国女摄影家协会主席、中国作家协会会员。2004年被评为“全国十大巾帼英才”。
1939年她一家人由组织安排随同父亲陈振亚去苏联治病途经迪化时,惨遭军阀盛世才迫害监禁。1946年6月在毛泽东、周恩来的亲自营救下回到延安,从此跟随革命队伍转战南北。1960年同毛泽东和杨开慧的次子毛岸青结为夫妻。
从50年代起步入文学和摄影领域,毕生钟爱党史学习,践行主席家风,精心整理主席和革命先辈珍贵史料。出版文学作品和研究专著60余部1800余万字,摄影专辑、影视作品20余部。代表作《我爱韶山红杜鹃》《毛泽东之路》;研究专著《中国出了个毛泽东》《我的妈妈——毛泽东的亲家张文秋》《诗人毛泽东》和大型邮册《人民领袖毛泽东》《毛泽东诗词手迹珍藏邮册》等,《我们的父辈》丛书荣获第八届中国图书奖和首届青年优秀图书奖;摄影专辑《菊影》《荷》《娇杨》《邵华将军舞蹈摄影艺术》等。大型风光摄影专辑《我的祖国》荣获首届冰心摄影文学奖。
2008年6月24日,因病医治无效逝世,终年69岁。
1908年6月24日
美国前总统格罗弗·克利夫兰逝世
格罗弗·克利夫兰于1837年3月18日出生在新泽西州。他是一位大胆改革,不徇私情的人。在任纽约州伊利县行政司法官期间,为了根除人们习以为常的贪污受贿风气,他疏远了很多政治家,但却赢得了伴随终生的不畏强暴、公正廉洁的好名声。任布法罗市市长时,他又以“否决市长”而出名。1883年克利夫兰以58%对37%的选票,当选纽约州州长。1885年3月4日当选美国第22任总统。时隔4年,他又第二次入主白宫,担任第24任总统。
克利夫兰在第一次总统任职期间,受到了公众的一致好评。在第二任期里,费城雷丁铁路公司的破产触发了经济危机,引起了长期而惨重的大萧条,随之而来的是黄金储备缩减、广泛的失业、工业生产过剩、农产品欠收。此时欧州经济也正在衰退。尽管克利夫兰有强烈的责任心和勇气,但终因没有把握住社会局势而被这个巨大的灾难所击垮。
1908年6月24日,克利夫兰去世,终年71岁。
1882年6月24日
人口学家马寅初出生
马寅初(1882年6月24日—1982年5月10日),浙江嵊县人,经济学家、教育家、人口学家,被誉为“民族瑰宝”。马寅初自幼聪颖,刻苦攻读,曾留学美国攻读经济学,获博士学位。学成回国后,拒绝军阀、政客拉拢,毅然到北京大学任经济学教授,致力于教学与科研,著书立说,抨击时弊,成为“五四运动”前夕就享誉很高的教授。他一生没有离开过教育,是位名副其实的教育家,在不少中国名大学当过教授、教务长、校长。马寅初的一个重要办学理念是:大学生不能只读几本教科书,要接触社会,要见世面,要了解世界。因此,他任校长期间经常请各方著名人士来校演讲。
马寅初一生最辉煌的一笔,是坚持新人口论,有当代“中国人口学第一人”之誉。正是因为他的刚直不阿、坚持真理,才使控制人口最终成为我国的基本国策。季羡林曾说过,他最钦佩的人,就是马寅初!20世纪50年代中期,他提出了以节制生育、提高人口质量为中心的“新人口论”和综合平衡、按比例发展的经济理论。1993年8月获首届中华人口奖“特别荣誉奖”。
他一生勤于学习,乐于钻研,留下了一段段佳话,为后人所仰慕。他一生专著颇丰,对中国的经济、教育、人口等方面有很大的贡献。著有:《纽约市的财政》《马寅初演讲》《新人口论》《马寅初经济论文集》等,其中《新人口论》是一篇卓有见地的不朽之作。
马寅初在美国多年,精通英文,亦会德文和法文。1951年,时年70岁的马寅初任政务院财经委副主任,他开始学习俄语,还创造了一种英、俄、汉对照的学习方法,“把三国文字的句法都写在一起,一见而知其异同”,大大提高了学习效率。经过3年苦读,年逾七旬的他以惊人的毅力掌握了俄语,不仅能阅读俄文经典名著,而且能用俄语对话,甚至可以在苏联报纸上发表文章了。
此外,马寅初还是个很风趣的人:讲话从不用“我”,而总是以“兄弟”自称。马寅初以兄弟自称是谦词,他把谈话对方都尊为自己的兄辈。据说他与毛泽东讲话也以“兄弟”自称。
1982年,马寅初被一场感冒引发的肺炎击倒,当年5月10日病逝于北京。马寅初墓前的挽联写道:“马师在旧社会不畏强暴,敢怒敢言,爱国一片赤子之心,深受同仁敬重;先生为新中国严谨治学,实事求是,坚持真理不屈不挠,堪为晚辈楷模。”
1979年11月,马寅初的《新人口论》出版单行本,不到一年时间就加印至二十三万册。1980年9月25日,中共中央开始号召一对夫妇只生育一个孩子。从此,计划生育政策使得中国人的家庭模式、人口结构和生育观念都发生了巨大变化。
(部分资料来源于《经典江苏30年》)
交汇点记者 周莉娜 综合整理
编辑: 华夏
{{ article.sysDisTopic }} {{ article.title }}
{{article.sysDisTopic}} {{article.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