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时一度数学不及格,一生只有初中文凭;曾被戏称“呆子”的他,却开创了中国解析数论、矩阵几何学、自守函数论与多元复变函数论等方面的研究。在美国芝加哥科学技术博物馆中,展列了人类历史上88位最重要的数学伟人,中国数学家华罗庚就是其中之一。33年前的今天,常州金坛籍著名数学家华罗庚倒在了演讲台上,当晚去世。他曾说,“自学,不怕起点低,就怕不到底”。今天,共同缅怀数学大师——华罗庚。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南北朝时期的梁武帝萧衍晚年怠于政事,沉溺佛教,他在位时建康(今南京)城竟有佛寺五百余所,终致“侯景之乱”,都城陷落。1469年前,萧衍被囚死于建康台城,终年86岁。
今天,还是世界无童工日。2002年6月,在日内瓦召开的第90届国际劳工大会决定将每年6月12日定为“世界无童工日”,呼吁世界各国密切关注日益严重的童工问题,并采取切实有效措施加以解决。
这都是属于“今天”——6月12日的记忆。跟交汇点一起,回顾那些在历史上雁过留痕的“今天”——
江苏历史上的“今天”——
1987年6月12日
金湖、淮阴被列为国家重点商品粮基地县
邓小平会见外宾时,谈到发源于江苏的乡镇企业和小城镇建设。他说:“我们完全没有预料到的最大收获,就是乡镇企业发展起来了。突然冒出多种行业,搞商品经济,搞各种小型企业,异军突起。”“农民不往城市跑,而是建设大批小型乡镇。”
同日,金湖、淮阴两县被列为国家重点商品粮基地县。
1990年6月12日
江苏发现一处大型磷矿带
在北起连云港的大浦、西至沭阳县的华冲地区,发现一条长60公里、宽1公里、深度为一500米以上的大型磷矿带,其储量达1亿余吨,品位15%-20%。
2010年6月12日
佛顶骨舍利盛世重光法会在南京举行
世界现存唯一的佛顶真骨舍利,1400多年后重现南京。12日上午,阿育王塔金棺银椁露出真容,世界唯一的密藏千年佛顶骨舍利被隆重请出。当日,南京市僧众和护法居士赴朝天宫崇圣殿,迎请供奉有佛舍利的金棺银椁至栖霞寺。供奉法会和庆典仪式后,佛顶骨舍利在栖霞寺法堂供奉1个月。现这块珍贵的佛顶骨舍利被供奉于南京牛首山遗址公园内的佛顶宫中。
那么,世界和中国历史上的“今天”又发生了哪些事情呢?
280年6月12日
西晋灭东吴,三国时代结束
西晋的开国君主司马炎出身于河内司马氏世族,祖父司马懿乃三国时曹魏的大将军、太尉、丞相,其伯父司马师、父亲司马昭都是曹魏时权倾一时的权臣,权势超过君主。而在西晋建立前,曹魏已先于263年灭了蜀汉,两年后,司马炎篡魏自立改国号“晋”。西晋代魏后,又于280年灭孙吴,结束了三国鼎立的分裂局面,重新统一。
618年6月12日
李渊受禅,建立唐朝
唐朝是继隋朝之后的大一统王朝,共历二十一帝、二百八十九年,因皇室姓李,故又称为李唐,是公认的中国最强盛的时代之一。
唐代科技、文化、经济、艺术具有多元化特点,在诗、书、画各方面涌现了大量名家,如诗仙李白、诗圣杜甫、诗魔白居易,书法家颜真卿,画圣吴道子、李思训,音乐家李龟年等 。唐朝接纳海内外各国民族进行交流学习,形成开放的国际文化。
唐朝与阿拉伯帝国是当时世界上最强盛的帝国,声誉远扬海外,与亚欧国家均有往来。唐朝以后海外多称中国人为唐人。
1127年6月12日
赵构即位于应天府(今河南商丘市),建立南宋
南宋(1127-1279年)是北宋靖康之难后宋王室在江南建立的政权,与北宋合称宋朝,共传五世九帝、一百五十三年。南宋的疆域由于北方蛮族南侵,北界大大南移到了秦岭淮河一线,而南部和西南边界并没有什么变化。
1141年,宋、金达成绍兴和议,双方以秦岭淮河为界。南宋中后期奸相频出,朝政糜烂腐败,而处于漠北草原的蒙古人开始崛起,1206年铁木真建立大蒙古国,征服金国后开始大举入侵南宋,南宋军民拼死抵抗,直到1276年行在临安被攻占,1279年崖山海战宋军战败,南宋灭亡。
1923年6月12日
中国共产党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广州开幕
这次大会的中心议题是讨论全体共产党员加入国民党,建立国共合作统一战线的问题。“三大”正式确立国共合作方针,决定采取共产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的形式实现国共合作,同时保持共产党在政治上、思想上和组织上的独立性。
1965年6月12日
我国首例人造心脏瓣膜手术成功
53年前的今天,上海第四军医大学附属长海医院胸外科成功地施行了人造心脏瓣膜手术,这种人造心脏瓣膜的制成和临床应用在中国是第一次。
1991年6月12日
叶利钦当选俄罗斯联邦首任总统
鲍里斯•尼古拉耶维奇•叶利钦(1931-2007),苏联解体后首任俄罗斯总统。1991年12月25日苏联解体,苏联最大的加盟共和国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独立后更改国名为俄罗斯联邦,由叶利钦担任俄罗斯联邦的首任总统,执政时推动市场经济和民主制,采取的“休克疗法”让俄罗斯联邦经济濒临崩溃。
叶利钦在任总统期间曾四次访问中国。1999年12月31日,叶利钦辞职并推举普京作接班人。2007年4月23日,叶利钦因心脏病加重在莫斯科突然逝世,享年76岁。
还有一些人,他们的名字与历史上的今天息息相关——
1985年6月12日
数学家、教育家、中科院院士华罗庚逝世
1985年6月,应日本亚洲交流协会邀请,75岁的数学家华罗庚赴日进行国际学术交流。1985年6月12号下午,演讲开始前华罗庚来到日本学士院,提笔留言:“祝两国科学交流日益繁荣”。谁也没想到,这竟成了他最后的手迹。
下午4时,华罗庚坐轮椅出现在东京大学教室,开始演讲。讲到兴起,华罗庚用拐棍当教鞭,脱去外套,解开领带……在场的他的学生计雷说,仿佛见到了大学时,华老师上课时的样子。
演讲完毕,华罗庚在掌声中走向轮椅,一位日本女数学家上前献花,这时他却缓缓倒下。当晚10点,医疗小组宣布华罗庚因心肌梗塞逝世。
就在华罗庚逝世前半个月,一位记者曾问他,“你最大的希望是什么?”华罗庚思索片刻后回答道:“我最大的希望,是工作到我生命的最后一天。”
如战士牺牲在沙场,一代数学宗师最后的身影留在了讲坛上。著名数学史家贝特曼这样评价他:“华罗庚是中国的爱因斯坦,足够成为全世界所有著名科学院的院士”。
华罗庚出生在江苏金坛一个贫穷家庭,家中开一小杂货铺。华罗庚小时成绩并不好,但数学老师王维克发现了他在数学上的天赋,把自己的藏书送给他。
15岁时,华罗庚到上海中华职业学校求学,由于贫困,仅1年后便退学了。他回到家里杂货铺,边站柜台边自学,有时算得入迷,竟将自己演算的结果当成货款告诉客人。19岁那年,华罗庚感染伤寒,险些丧命。卧床半年后,落下终身残疾。他走路要左腿先画一个大圈,右腿再迈上一小步,他幽默地说自己走路是“圆与切线的运动”。
华罗庚20岁时发表了论文《苏家驹之代数的五次方程解法不能成立的理由》。清华大学数学系主任熊庆来看到后,惊奇不已,说“这样的年轻人应该到清华来!”,破格聘他为助理员,管理收发文件等杂务。
利用工作闲暇,华罗庚用两年时间,自学完成别人8年才能完成的学业,发表了十几篇论文,自修了英、法、德语。1933年,华罗庚被破格提升为助教,两年后成为讲师。
1936年,华罗庚赴英国剑桥大学留学。首席教授哈代鼓励他申请博士学位,华罗庚却说,“我来剑桥,是为了求学问,不是为了得学位的。”
他放弃博士学位,作为访问学者同时攻读七八门学科,两年时间写了20篇论文。他提出的“华氏定理”还改进了哈代的结论,哈代赞许他为“剑桥的光荣”。华罗庚的每一篇论文都有资格获得一个博士学位,但他一生仅有一张金坛中学的初中文凭。
1946年,美国伊利诺大学聘请华罗庚为终身教授。1950年,祖国解放的消息传到美国,华罗庚放弃优厚的条件,举家回国。他写下一封告中国留美同学的公开信,情真意切地动员爱国的知识分子放弃国外优越的物质生活,投入祖国的怀抱。“朋友们,梁园虽好,非久居之乡。归去来兮!为了抉择真理,我们应当回去,为了国家民族,我们应当回去……”
华罗庚不仅是学术大家,还是一位杰出的教育家。陈景润、王元、陆启铿等世界知名的数学家,都是他的弟子。1985年华罗庚去世的消息传回国内,不能行走甚至无法站立的陈景润,不顾众人劝说,坚持要到华老灵柩前,“一定要去见老师最后一面”。
今天,我们一起重温华罗庚写给年轻人的话——
即便不读大学,但如果有了自学的本领,将来在工作上的成就不一定比大学毕业的人差。
对书中每一个问题,一天没学懂,就再钻研一天;第一章没懂,就不要轻易去学第二章。
书,越读越“厚”,真正透彻理解后,又越读越“薄”。
天才由于积累,聪明在于勤奋。
树老易空,人老易松,科学之道,戒之以空,戒之以松,我愿一辈子从实而终。
发白才知智叟呆,埋头苦干向未来,勤能补拙是良剂,一分辛苦一分才。
科学上没有平坦的大道,真理长河中有无数礁石险滩。只有不畏攀登的采药者,只有不怕巨浪的弄潮儿,才能登上高峰采得仙草,深入水底觅得骊珠。
549年6月12日
梁武帝萧衍在建康(今南京)驾崩
萧衍(464年-549)字叔达,南兰陵郡武进县东城里(今江苏省丹阳市访仙镇)人,南北朝时期梁朝的建立者(502年—549年在位)。
萧衍的人生可分为两部分,前半部分征战天下,军功显赫。建立梁朝后,他勤于政务,史书上记载,他总是五更天起床,批阅奏章。还十分俭朴,一床被子要盖两年,一个帽子要戴三年,每天只吃一顿饭。
他还广于纳谏,为了听取更多的意见,他在政府机关门口立了两个意见箱,不论是有才之人,还是平民百姓,有意见的,都可以往里面的投递。
萧衍博通文史,为“竟陵八友”之一,他还身体力行倡导文治,充分发挥他在经学、史学、书法、诗歌、音乐、佛学等多方面的特长。亲自撰写《周易讲疏》《春秋答问》《孔子正言》等五经义注讲疏二百余卷,组织编撰了记述从远古一直到南梁历史的长达六百卷的《通史》。
他的两位皇太子,昭明太子萧统和继任太子(后为梁简文帝)萧纲,同样是才华横溢的著名文人,他们组织大量文人,编纂了《昭明文选》《玉台新咏》这样堪称华夏文学瑰宝的典籍。明代张溥在《汉魏六朝百三家集》中说,“帝王之家,文章瑰伟,前有曹魏,后有萧梁”,在文学上给予萧梁父子相当高的评价。
后半生,萧衍却笃信佛教,四次入寺庙做了和尚,每一次,都是群臣用巨额钱财将他赎回。他还当住持,讲解经书,精心研究佛教理论,这使得他没有精力再理朝政,重用的人也出现了奸臣,造成朝政昏暗。晚年,梁武帝更大兴土木建造佛寺,建康城当时竟有佛寺五百余所。杜牧有诗云“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指的就是佛教在这一时期的盛况。
公元548年“侯景之乱”爆发,都城陷落,萧衍被侯景囚禁。549年,萧衍被囚死于建康台城,年八十六。谥号武皇帝,庙号高祖。葬于修陵。
1839年6月12日
美国银行家、石油大亨洛克菲勒出生
约翰•戴维森•洛克菲勒(1839-1937),美国标准石油的创始人,也是上世纪第一个亿万富翁,创办了芝加哥大学和洛克菲勒大学。生前,这位“石油大王”总共捐助了约5.5亿美元用于慈善事业。洛克菲勒家族是美国最富有的家族之一,现今的纽约市也处处可见洛克菲勒家族留下的地标,如联合国总部大楼、洛克菲勒中心等等。
1914年6月12日
围棋大师吴清源出生
吴清源1914年6月12日出生于福建福州,从小随父下棋,13岁与顶级棋手对弈已难分胜负,被誉为天才少年。他14岁东渡日本,投入名誉九段濑越宪作门下,翌年跳级升至职业三段。
1933年,年仅19岁、已升至职业五段的吴清源与棋坛挚友木谷实一道,大胆地提出新的围棋布局思想,一改围棋界长期以来重视争夺棋盘角落的布局方法,采用重视速度来指向中央的所谓“新布局”,对阵本因坊秀哉名人,翻开了围棋史上崭新的一页。“新布局”从此与吴清源的名字紧紧地联系在一起,成为现代围棋发展史上的一座里程碑。1950年,吴清源升至围棋最高段位的职业九段。
从1939年至1956年,围棋界进入了绝对的“吴清源时代”。这17年间,在读卖新闻社主办的围棋大赛中,吴清源在“十番升降棋”擂台赛中击败了桥本宇太郎、坂田荣男等日本棋坛所有超一流高手,成为日本围棋界的第一人。
2014年11月30日凌晨1时11分,被日本媒体盛赞为“昭和棋圣”的一代围棋大师吴清源于日本神奈川县小田原市医院因衰老去世,享年100岁。
1929年6月12日
《安妮日记》作者安妮•法兰克出生
安妮•弗兰克(Anne Frank 1929-1945),是德籍犹太人。安妮15岁死于贝尔根─贝尔森集中营,《安妮日记》是作者遇难前两年藏身密室时的生活和情感的记载。她的日记成为二次大战期间纳粹屠杀犹太人的最佳证据,日记中展现了安妮惊人的勇气与毅力。安妮日记的最后一则,所标的日期是1944年8月1日。
战争结束,安妮的父亲奥托•弗兰克决定完成女儿的宿愿,将日记出版问世。
1978年6月12日
文学家、历史学家郭沫若逝世
郭沫若,四川乐山人,原名郭开贞,字鼎堂,号尚武,乳名文豹,笔名沫若。早年留学日本学医,后弃医从文。代表作有新诗集《女神》《甲骨文字研究》《中国古代社会研究》,话剧剧本《屈原》《虎符》《棠棣之花》《南冠草》《孔雀胆》等。
新中国成立后,郭沫若曾担任政务院副总理、中科院院长等职。郭沫若博学多才,曾以歌德自况。1978年6月12日,因病长期医治无效,在北京逝世,终年86岁。他去世后,周扬撰文悼念说:“您是哥德,但您是社会主义时代的新中国的哥德。”
2003年6月12日
美国影星格利高里•派克去世
格利高里•派克(1916年-2003),美国著名男演员,出生于美国加利福尼亚州,毕业于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代表作有《罗马假日》《杀死一只知更鸟》《爱德华大夫》《乞力马扎罗的雪》等。1953年,派克凭借与奥黛丽•赫本联袂演绎的爱情片《罗马假日》奠定其在影坛的地位。1963年他凭借悬疑片《杀死一只知更鸟》获得第35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男主角奖。
慷慨幽默、性格坚韧的派克,一直是好莱坞的道德标杆,他曾在百年影史评选的“一百名银幕英雄与坏蛋”中被选为头号银幕英雄。斯皮尔伯格说:“他(派克)无论在台上还是台下都是道德的指针”。现实中的派克是一位同情黑人的民权运动参与者,曾获得过琼•赫肖尔特人道主义奖。
交汇点记者 樊玉立 综合整理
(部分资料来源于《经典江苏30年》、央视新闻《戒之以空,戒之以松,惟愿一生从实而终》光明日报《“一代棋圣”吴清源走完传奇人生》)
编辑: 纪树霞
{{ article.sysDisTopic }} {{ article.title }}
{{article.sysDisTopic}} {{article.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