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世界关节炎日。
10月12日是“世界关节炎日”,关节炎是最常见的慢性关节疾病之一,是世界头号致残性疾病。
关节炎并非老年人“专属”,近年来呈现年轻化的趋势。哪些动作最伤关节?怎样保护膝盖呢?一起戳图了解↓↓
走进历史上的今天——
在临床医学上,疼痛分为十级,烧伤痛一般可以达到第九级,而网传疼痛极限的分娩痛,实际上只能达到第七级。
66年前的今天,在抗美援朝战场执行潜伏突击任务时,美军燃烧弹落在邱少云潜伏点附近,火势蔓延,在他身上熊熊燃烧。为避免暴露,他严守战场纪律,放弃自救,将双手深深插到了身侧的泥土中,忍受着烈火焚身的痛苦,像一块巨石卧在那里,纹丝不动,直至牺牲,时年26岁。
他在烈火中壮烈牺牲,也在烈火中永生,是“战胜生理学”的英雄,是当之无愧的英雄。
13年前,我国自主研制的神舟六号载人飞船成功发射,顺利将航天员费俊龙、聂海胜送入太空。
526年前,意大利航海家哥伦布到达了美洲巴哈马群岛的华特林岛。但直到临死,哥伦布一直为他所发现的是亚洲边缘地区,而不知道那就是“新大陆”。
这都是属于“今天”——10月12日的记忆。跟交汇点一起,回顾那些在历史上雁过留痕的“今天”——
江苏历史上的“今天”——
2005年10月12日
第十届全国运动会在南京开幕
2005年10月12日,第十届全国运动会在南京奥林匹克体育中心开幕,时任国际奥委会主席参加了开幕式。本届运动会共设立32个比赛大项、357个小项,首次实现在项目设置上与奥运会全面接轨。
在本届运动会上,共有15人21次破6项世界纪录,7人7次平6项世界纪录。江苏代表团以56枚金牌居榜首。本届运动赛场遍及江苏13个设区市。
1986年10月12日
中国苏绣艺术博物馆开馆
1986年10月12日,中国苏绣艺术博物馆在苏州建成开馆。馆内藏有自古至今的刺绣品,栩栩如生令人称叹,展现了刺绣艺术家的精湛技艺与过人智慧。通过各绣品还可以了解到苏州的旧时风光与风土人情。
那么,世界和中国历史上的“今天”又发生了哪些事情呢?
我国“神舟六号”载人飞船发射成功
2005年10月12日,我国自主研制的神舟六号载人飞船,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顺利将两名航天员送入太空。
5天后,航天员费俊龙、聂海胜乘坐神舟六号飞船完成一系列太空实验后安全返回地面。
1937年10月12日
新四军正式组建
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国民党迫于日军进攻上海,威胁南京,终与中共达成关于南方各省红军游击队组成一个军,于大江南北和闽浙两省开展抗日游击战争的协议。
1937年10月12日,国民党政府军事委员会正式宣布:南方8省13个地区(不包括琼崖红军游击队)的红军和游击队,改编为国民革命军陆军新编第四军,任命叶挺为军长。经由中共中央提名,经国民党政府军事委员会核定,任命项英为副军长,张云逸为参谋长,袁国平为政治部主任,邓子恢为副主任。为加强对新四军的领导,中共中央决定成立中央军委新四军分会,以项英为书记,陈毅为副书记。
12月25日,新四军军部在汉口成立,1938年1月6日移至南昌。2月上旬,江南各游击队奉命到皖南歙县之岩寺集结整编;江北各游击队分别在湖北黄安七里坪和河南确山县之竹沟集结整编。全军辖4个支队及军部特务营,共10300人。新四军组建后英勇战斗在抗日前线,屡战奇功,在我党我军的历史上创建了光辉的业绩。
1492年10月12日
哥伦布发现美洲大陆
1486年,意大利航海家哥伦布向西班牙国王提出一个大胆的主张,认为按照地圆说,从大西洋向西航行,可以到达中国和印度。这要比东航为近。1492年4月,女王伊萨伯拉与其丈夫斐迪南国王采纳了他的建议。派他以王室名义寻找通向东方的航路,授予他“海军大将”军衔,预封他为“新发现土地”的“世袭总督”。
8月3日拂晓,哥伦布三艘帆船、87名水手从巴罗斯港出发。哥伦布和水手们在茫茫大海之中度过了两个多月,69天后的10月12日,他们终于到达了美洲巴哈马群岛的华特林岛。哥伦布把这个岛命名为“圣萨尔瓦多”,意思是“救世主”。他以为这就是印度,故而把土民称作“印第安人”。
船队继续向南,到达古巴和海地。在那里,他没找到黄金和香料,只看到一些十分落后又原始的野蛮人与丛林。1493年3月15日,哥伦布离开西印度群岛返回西班牙。此后,他又三次西航到美洲,陆续发现了牙买加、波多黎各、多米尼加等,并到达中美洲的洪都拉斯和巴拿马等地,为西班牙人的殖民事业打下了基础。但直到临死,哥伦布一直为他所发现的是亚洲边缘地区,而不知道那就是“新大陆”。
还有一些人,他们的名字与历史上的今天息息相关——
1952年10月12日
邱少云光荣牺牲
1952年10月12日,在执行潜伏突击任务时,美军燃烧弹落在邱少云潜伏点附近,火势蔓延全身,为避免暴露,他严守战场纪律,放弃自救,壮烈牺牲,时年26岁。
没有人能够体会邱少云烈焰焚身时持续的剧痛。一般人被开水溅到手上,也会惊叫,会条件反射地抖手。有人以己度人,臆测邱少云的英雄事迹“违背生理学”,质疑其真实性,但这纯属无稽之谈。
邱少云承受的痛苦超过了人类能够忍受的极限,超过了很多人想象的极限。为常人所不能为,是为英雄。他是当之无愧的英雄。
邱少云1926年出生在四川省铜梁县关建乡邱家湾的一个农民家里。1949年12月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
1950年夏天,美国发动侵朝战争,并轰炸了我国北方领土。为抗美援朝,保家卫国,邱少云和战友们肩负党和祖国人民重托,于1951年3月25日来到朝鲜战场。
第二年10月,中国人民志愿军第一阶段全线性战术反击作战开始,邱少云所在的部队接受了攻占391高地的任务。
391高地位于铁源东北十余公里处,山势险要,有一个加强连驻守,它是敌人安插在我军前沿阵地的一个“钉子”。拔掉这个“钉子”,不仅可以改善我军防御态势,而且可以对敌人构成威胁。
从我军阵地到391高地,中间有3000米宽的开阔地。为了缩短冲击距离,使战斗具有突然性,减少伤亡,在发起攻击的头天夜里,邱少云和500多位战友就潜伏在距敌只有60多米的草丛里。
10月12日上午,突然飞来了4架敌机,在潜伏区扔下了几颗燃烧弹,有一颗落在离邱少云两米远的地方,四散飞迸的汽油燃烧液,溅在他的左腿上。转眼间,他腿上插的伪装烧着了,火苗腾腾地往上冒。邱少云身后有一条水沟,只要他滚到水沟里,就可以把火扑灭。但是这样一来,就会被敌人发觉。出发前,邱少云在决心书上这样写着:“潜伏成功就是胜利,就是子弹打在身上,也不动一动。”因此,尽管烈火在身上熊熊燃烧,他仍像一块巨石卧在那里,纹丝不动,直到牺牲。
几位战友就在附近,亲眼目睹了邱少云牺牲的全过程。
邱少云所在的3班班长锁德成回忆:“一颗燃烧弹在我面前炸开了,刺眼的火舌向两边飞去……邱少云身上全溅满了,盖在身上的茅草扑啦啦烧了起来……”
与邱少云同在一个爆破组的李元兴,是《我的战友邱少云》一文的作者,文中记述他亲眼见到的情景:“忽然,一阵浓厚的棉布焦臭味钻进我的鼻子,我扭头一看,啊呀!一片烈火烧到了邱少云身边,他的棉衣已经烧着了,浑身上下冒着火苗。看样子是溅上了燃烧弹的油液,火苗趁着风势,很快就结成一团烈火,整个儿把他包围了。”
当时趴在邱少云身后左侧数米处的李川虎记得,“燃烧弹的油液特别臭,一炸开就四处飞溅。当时燃烧弹炸开后,立刻溅到了邱少云的腿上和身上。那火太大了,我看到邱少云的全身抽动了一下。”
……
火舌在蔓延,衣服烧着了,毛发烧着了,身体烧着了……邱少云没有动,没有进行任何的滚翻、扑打的自救动作。他就一直趴在那里,让火烧遍全身。
火焰在邱少云的躯体上跳跃着,一点点吞噬着他。从始至终,他没有发出哪怕一声呻吟。
有人说,在身体被烧着之前,邱少云就已经死了,只有这样才能解释他为什么能在被火焚烧时一动不动。
邱少云并不是真的一动不动,他动的是不会被人察觉到的双手。那双手深深插到了身侧的泥土中。
他忍受着烈火焚身的痛苦,直至牺牲。
火,足足烧了30多分钟。邱少云没有动,旁边的战友也没有动。眼睁睁看着自己的战友被活活烧死,对他们同样是种煎熬。但是,不能伸手相救。他们和邱少云一样,清醒地忍受着痛苦,也清醒地知道,任何一个救火的动作,都会暴露整个潜伏部队。
火终于渐渐熄灭。潜伏地看上去依然宁静,好像什么都没发生一样。
当天傍晚,总攻开始,潜伏了一天一夜的战士们一跃而起,摧枯拉朽般冲向391高地,很快全歼守敌。
与其说“违背生理学”,倒不如说是“战胜生理学”,邱少云就是这样一位用强大的意志力战胜了生物本能的伟大战士,一位英雄。
1904年10月12日
女作家丁玲出生
丁玲,1904年10月12日出生于湖南。1927年开始发表小说,以《沙菲女士日记》轰动全国,1932年参加中国共产党,1948年完成小说《太阳照在桑干河上》。全国解放后,曾任《文艺报》主编、中宣部文艺处长、中国作家协会党组书记等职。1986年3月在北京病逝。毛泽东赋诗赞她“纤笔一枝谁与似?三千毛瑟精兵”。
丁玲于1928年以短篇小说《莎菲女士的日记》而在国内文坛上崭露头角。1936年冬来到陕北,成为她革命生活和文学创作的新开端。从此,她在毛泽东的关心、教导下,更加热情地投身于根据地人民的革命斗争中,其革命现实主义创作也由此进入到新阶段,并以长篇小说《太阳照在桑干河上》奠定了她作为我国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文艺战士和当代著名女作家的重要地位。
(部分资料来源于《经典江苏30年》、北京日报、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交汇点记者 丁叮 综合整理
编辑: 顾志铭
{{ article.sysDisTopic }} {{ article.title }}
{{article.sysDisTopic}} {{article.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