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十门功课全考满分的“清华真学神”;他是“工业救国、科技报国”的爱国者;他是处处留意皆学问,寓创于学,总爱说“down to root(追到底)”的奋斗者;他,就是侯氏制碱法的创始人侯德榜。44年前的今天,这个稳稳托起我国化工业大厦的传奇人物溘然长逝。
这是属于“今天”——8月26日的记忆。跟交汇点一起,回顾那些在历史上雁过留痕的“今天”——
江苏历史上的“今天”——
2007年8月26日
中国中学生第一次与国际空间站直接交流
2007年8月26日,南京中学生在南京三中通过业余无线电台与国际空间站的美国宇航员进行了“天地对话”。在长达9分19秒的通话时间里,20名中学生共提出20个问题与美国宇航员进行交流。这是中国中学生第一次与国际空间站直接交流。
1982年8月26日
“耀华”号游轮首航仪式在南京举行
1982年8月26日,南京—香港开辟水上旅游航线,“耀华”号游轮首航仪式在南京举行。“耀华”号每月从南京和香港各开航2次,每次行程6天,航程1000海里。
那么,世界和中国历史上的“今天”又发生了哪些事情呢?
1999年8月26日
国务院发出了《关于实行公民身份号码制度的决定》
1999年8月26日,国务院发出了《关于实行公民身份号码制度的决定》,决定自1999年10月1日起,在全国建立和实行公民身份号码制度:公民身份号码按照GB11643-1999《公民身份号码》国家标准编制,由18位数字组成;公民身份号码是国家为每个公民从出生之日起编定的唯一的、终身不变的身份代码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和国务院有关部门对公民身份号码的编制和推广应用工作要给予必要的支持。
1980年8月26日
四大经济特区“问世”
1980年8月26日,五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五次会议通过决议,批准国务院提出的《广东省经济特区条例》和《福建省厦门经济特区条例》,决定在中国广东省的深圳、珠海、汕头和福建省的厦门设置经济特区
1973年8月26日
中国第一台百万次计算机试制成功
新中国成立后,中共中央高度重视科学技术的发展,在国家大力支持下,有关方面开始计算机研制工作。1973年8月26日,从北京大学、北京有线电厂和燃料化学工业部等单位传出一个令全国惊喜的消息,他们联合研制的中国第一台每秒钟运算一百万次的集成电路电子计算机试制成功了。这是当代中国科技发展史上的一项重大成果,堪称中国电子计算机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
1930年8月26日
《苏维埃土地法》颁布
1930年8月26日,中国革命军事委员会颁布《苏维埃土地法》,共分4章31条。明确提出了依乡村人口数目,男女老幼平均分配,不以劳动力为标准的土地分配方法;肯定了“抽多补少、抽肥补瘦”的原则:并给地主以生活出路,规定豪绅地主及反动派的家属,经苏维埃审查,准其在乡居住而无他种方法维持生活的,得酌量分与田地。
1728年8月26日
俄罗斯探险家发现“白令海峡”
1728年8月26日,原籍丹麦的俄国探险家维他斯·白令率领探险队发现了在亚洲和北美洲之间的海峡。后为纪念他将这一海峡命名为“白令海峡”。
还有一些人,他们的名字与历史上的今天息息相关——
1974年8月26日
中国化学工业的先驱、联合制碱技术的发明者侯德榜逝世
侯德榜,1890年8月9日生于福建省闽侯县,著名科学家,杰出化学家,“侯氏制碱法”的创始人,中国重化学工业的开拓者,近代化学工业的奠基人之一,是世界制碱业的权威。
1913年,赴美留学,被保送入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化工科学习。1921年,侯德榜接受永利制碱公司总经理范旭东的邀聘,离美回国,承担起续建碱厂的技术重任,1926年研制出的中国“红三角”牌纯碱参加万国博览会,获金质奖章,并被誉为“中国工业进步的象征”。
侯德榜一生在化工技术上有三大贡献:第一,揭开了索尔维法的秘密;第二,创立了中国人自己的制碱工艺——侯氏制碱法;第三,便是他为发展小化肥工业所作出的贡献。他还积极传播交流科学技术,培育了很多科技人才,为发展科学技术和化学工业做出了卓越贡献。
抗日战争时期,我国民族工业遭受很大损失。身为永利碱厂总工程师兼厂长的侯德榜,始终保持着强烈的民族气节。
1937年8月7日,塘沽沦陷后,为避免碱厂落入敌手,侯德榜带领碱厂的核心技术人员四处搬迁,侯德榜的孙子侯盛煌回忆说:“我爷爷将工厂设备能搬就搬,能撤就撤,绝不做亡国奴,当搬迁至南京时,爷爷深感到七七事变对国家的影响,建厂时便在厂里设置了制铁工坊,当战火四起,德国封死了邮路时,制铁工坊启用,碱厂很快就得以生产地雷、炸药,支援抗战。”在南京的工厂被日军炸毁后,为追回被日本掠夺的设备,侯德榜找到美国麦卡锁将军,索要设备,表示“哪怕一块废铁我也要拉回去,这是我们中国人的态度!”工厂迁至四川后,为改良制碱工艺,侯德榜赴德国就技术引进进行谈判,前期谈判一切顺利,但当德国人提出产品不能在东北三省销售时,侯德榜愤然回国。正是这样的契机,促使他在破译索尔维制碱法的基础上,结合四川的盐的特点,发明了侯氏制碱法。
侯德榜的孙子侯盛煌介绍说:“他是很有民族气节的,他搞科学,不介入政治,但是他坚持是与非,当时的局势是你不过问政治,但政治过问你。他在很多地方都受到国民党政府的阻碍。他信任中国共产党,因此在全国解放前夕毅然从韩国绕道回到了祖国,后来在新中国的建设中逐渐将朴素的爱国气节上升为为社会主义服务。”十年动乱期间,虽经周总理保护,侯德榜和他钟爱的化工事业受到冲击。有人甚至对他说:“叫什么侯氏制碱法,应该叫狗屁制碱法。”对此,侯德榜淡然回应:“不叫侯氏制碱法,没关系。但是不能叫狗屁制碱法,可以叫中国制碱法。”短短几句话,这位饱受苦楚的化工专家的爱国之心,溢于言表。
侯德榜的不少后辈曾赴海外留学,但都在侯德榜的指引下,回归祖国,没有一个留在国外。侯德榜的侄子侯虞钧于上世纪50年代回国后,发明了著名的“马丁-侯”公式,后成为中国科学院院士,为新中国的化工事业作出了杰出的贡献。
1901年8月26日
军事家、政治家陈毅出生
陈毅,名世俊,字仲弘,1901年8月26日生于四川乐至复兴场张安井村。他是久经考验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外交家、诗人;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创建者和领导者之一、新四军老战士,中华人民共和国元帅(十大元帅之一),党和国家的卓越领导人,中共中央军委副主席,第一至三届国防委员会副主席,全国政协第三、四届副主席。中共第七、九届中央委员、第八届中央政治局委员。
他参与过多次战役,黄桥战役、孟良崮战役、淮海战役、上海战役等。文革期间,与四人帮斗争,被诬陷为“二月逆流”。1968年,下放石家庄。1972年去世。
1743年8月26日
近代化学之父、法国化学家拉瓦锡出生
安托万·洛朗·德·拉瓦锡,法国贵族,著名化学家、生物学家,被后世尊称为“现代化学之父”近代化学的奠基人之一,“燃烧的氧学说”的提出者,第一个对空气组成进行探究的化学家。拉瓦锡提出了“元素”的定义,与他人合作制定出化学物种命名原则,创立了化学物种分类新体系,撰写了第一部真正现代化学教科书《化学基本论述》。他根据化学实验的经验,用清晰的语言阐明了质量守恒定律和它在化学中的运用。拉瓦锡的贡献促使18世纪的化学更加物理及数学化。
在法国大革命时期,因为其包税官的身份,拉瓦锡于1794年5月8日在巴黎被处死。
(部分资料来源于《经典江苏30年》)
交汇点记者 朱威 实习生 陈洁 综合整理
编辑: 金勇
{{ article.sysDisTopic }} {{ article.title }}
{{article.sysDisTopic}} {{article.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