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与李鸿章、曾国藩、张之洞并称“晚清四大名臣”。60多岁时领兵出关,击灭英、俄支持的阿古柏侵略军,收复了除伊犁以外的天山南北各地,占国土面积近六分之一。近70岁时就任两江总督,执掌江南省(今江苏、安徽两省及上海市)和江西省的军民政务大权。在江苏,他不但留下了“发上等愿,结中等缘,享下等福;择高处立,寻平处住,向宽处行”的诗句,还疏浚治理了南京、镇江一带的江南水系。133年前的今天,左宗棠病逝福州,留下千里“左公柳”在西北大地上迎风飘扬。
张思德,一名普通的战士。74年前,他在执行生产任务中不幸牺牲,年仅29岁。毛泽东在其追悼会上发表了一场动情的演讲,把张思德身上闪光的思想和品德,凝炼为五个大字——“为人民服务”。 从此,“为人民服务”如一盏光芒万丈的灯塔,激励着人民军队为人民的解放浴血奋战、前仆后继……
这都是属于“今天”——9月5日的记忆。跟交汇点一起,回顾那些在历史上雁过留痕的“今天”——
江苏历史上的“今天”——
2017年9月5日
全运会跆拳道比赛 奥运冠军赵帅“升级”再夺冠
2017年9月5日,天津全运会跆拳道男子68公斤级决赛在天津商业大学体育馆举行,奥运冠军、江苏队赵帅(红)胜广东队赵攀锋,夺得冠军。2016年里约奥运会,赵帅在男子58公斤级项目上6比4战胜泰国选手汉帕摘金。此次全运会,赵帅提升了重量级,以68公斤级选手的身份参赛,“升级”并没有给赵帅带来实力上的影响,依旧收获了全运会的金牌。
1991年9月5日
江苏省机械工业产品展销会在宁举办
1991年9月5日,江苏省机械工业名、优、特、新产品展销会在南京江苏展览馆举办。参展企业789个,参展商品2246台(种),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江苏举办规模最大的一次机械产品展销会。
1990年9月5日
常州发现三裂叶豚草
1990年9月5日,常州郊区茶山乡浦前东路杨家村旁发现世界公认的“恶草”——三裂叶豚草,占地面积约为30平方米,由常州市农业局等单位组织及时铲除。据悉,三裂叶豚草原产北美,在中国东北已驯化,常见于田野、路旁或河边的湿地。在《中国外来入侵物种名单》中属于“第二批外来入侵物种名单”。20世纪30年代在中国辽宁铁岭地区发现,首先在辽宁省蔓延,随后向河北、北京等地区扩散。危害小麦、大麦、大豆及各种园艺作物。花粉能引起人患皮炎和枯草高热病。
1983年9月5日
中国钓鱼协会成立
1983年9月5日,中国钓鱼协会在无锡成立,叶剑英任名誉主席。
那么,世界和中国历史上的“今天”又发生了哪些事情呢?
2004年9月5日
黑龙江五大连池获“世界生物圈保护区”证书
1982年10月,五大连池被国务院确定为全国首批重点风景名胜区,此后被批准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中国国家地质公园。2003年7月17日,经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与生物圈计划国际协调理事会执行局批准,五大连池保护区成为中国第23个世界生物圈保护区网络成员。2004年2月13日,被批准为全球首批世界地质公园。2004年9月5日,五大连池获得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颁发的“世界生物圈保护区”证书。
1998年9月5日
金正日当选朝鲜国防委员会委员长
1998年9月5日,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第十届最高人民会议第一次会议在平壤万寿台议事堂举行,金正日当选为朝鲜国防委员会委员长。
引滦入津工程全线通水
1983年9月5日,引滦入津工程提前全线正式通水,清澈的滦河水源源不断地流向天津。
1944年9月5日
张思德牺牲 毛泽东发表演讲
张思德1915年出生,四川仪陇人,1933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原中央警备团直属警卫队战士,经历过长征,多次参加作战,给毛泽东主席当过警卫,执行过生产任务。1944年春,张思德响应党中央关于开展大生产运动的号召,主动报名参加中央机关生产小分队,到距延安70多里的安塞县农场组织烧木炭。工作中,他处处起模范带头作用,不怕苦、不怕累,哪里最苦最累,他就出现在哪里,每到出炭时总是最先钻进窑中作业。
9月5日,天下着雨,张思德带着突击队的战友们照常进山赶挖新窑。中午时分,炭窑在雨中发生崩塌。危急时刻,张思德一把将战士白满仓推出窑口,自己却被埋在坍塌的土堆里。战友得救了,张思德却献出了年仅29岁的生命。
9月8日,在中央直属机关和中央警卫团为张思德举行的追悼会上,毛主席作了题为《为人民服务》的著名演讲,对他的一生给予高度评价,称赞他的死“比泰山还重”。这篇演讲,既是一篇悼念革命战士的沉痛祭文,更是一篇为人民服务的光辉宣言。从此,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成为中国共产党和人民军队矢志不渝的宗旨。张思德,这个平凡而伟大的名字,也与党和军队紧紧连在一起,成为无数后来者学习景仰的典范。
据考证,“为人民服务”是毛泽东一生中题词用语最多的一句话。张思德的形象也成了“为人民服务”的代名词,成了一种全新世界观的纪念碑。
毛泽东对一名普通战士的死,给予这么高的评价,是因为在张思德的身上,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而坚持这个宗旨,正是我们党和军队战胜一切敌人、战胜一切困难的力量所在。张思德生前战友杜泽洲回忆说,在张思德的影响下,大家对人民军队的宗旨有了新的认识:“过去大伙一心只想着冲锋陷阵去前线,听完主席讲话才明白,在什么岗位上都是为人民服务。”
1905年9月5日
在中国土地上进行的日俄战争结束
1905年9月5日,日俄双方在美国经过了长达25天的谈判后,签订了《朴茨茅斯条约》,正式结束了在中国土地上进行的日俄战争。
这场战争持续了一年半,规模之大,伤亡之惨,均为罕见。仅日本一国所耗战费即达15亿日元,动员的兵力近110万。俄国所耗人力物力,均不在日本之下。战争使日俄两国精疲力竭。然而荒谬的是这场战争竟以中国的东北为战场,东北人民在长达19个月的时间里惨遭兵燹之灾,伤亡不计其数。日俄两军建筑炮台、挖掘战壕、修垫车道时,拆毁民房、毁坏民地、砍伐树木、驱使民工,无一不使东北国人遭难。
还有一些人,他们的名字与历史上的今天息息相关——
1997年9月5日
诺贝尔和平奖获得者特里萨嬷嬷逝世
1997年9月5日,享誉全球的慈善家、诺贝尔和平奖获得者特里萨嬷嬷因心脏病发作在印度加尔各答逝世,终年87岁。印度政府于9月13日为特里萨嬷嬷举行了盛大国葬。特里萨嬷嬷的灵柩盖着印度国旗,放在运送过“圣雄”甘地和印度国父尼赫鲁遗体的车上,缓缓驶向举行葬礼弥撒的加尔各答体育馆。逾百万不同宗教信仰的群众沿途跟随护送,向灵车抛掷鲜花并高举她的照片。
特里萨嬷嬷1910年8月27日出生在前南斯拉夫的斯科普里一个阿尔巴尼亚农民家庭,1928年来到印度,并投身于慈善事业。从20世纪40年代起,她在印度开展救助孤儿、穷人和老人的慈善工作,并在印度和其他国家创办众多的学校、医院、收容所和孤儿院等。
199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和平教育奖授予特里萨嬷嬷,以表彰她将其一生献给解除贫困,促进和平和为正义而斗争的事业。她创建和领导的慈善机构在120个国家设立了569个服务中心,3500名修女在其中供职。
特里萨嬷嬷将毕生献给为穷苦人谋福利的事业,深受全世界人民的爱戴,被誉为“善良与光明的化身”。特里萨嬷嬷逝世的消息传开后,整个加尔各答沉浸在悲痛之中,成千上万的印度人含着泪水与特里萨嬷嬷作最后的告别。
1885年9月5日
左宗棠病逝福州
1885年9月5日,左宗棠病逝福州。
左宗棠(1812年生),湖南湘阴人。20岁中举。少有大志,常以“身无半亩,心忧天下;读破万卷,神交古人”自诩。左宗棠一生经历了两次鸦片战争、太平天国运动、洋务运动、边疆危机和中法战争等。这是中国半殖民地和半封建社会开始形成和进一步加深的历史时期。
其一生活动主要为:一、镇压太平天国、西捻军和西北回民起义。二、办洋务。其三就是出兵新疆(1875-1878年),击灭英、俄支持的阿古柏侵略军,收复了除伊犁以外的天山南北各地。
在新疆的几年,左宗棠不仅提出了必须在新疆建立行省,设郡县以取消军府制度的建议,而且在指挥军事的同时十分重视整饬吏治,发展生产。如:兴修水利、建筑城堡、开荒屯田、清丈地亩、厘正赋税、统一货币、改良蚕桑、分建义塾、植树造林等。在巩固西北边防、建设新疆以及有利于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进一步发展方面,左氏有过重要贡献。后人有诗赞曰:“大将出征人未还,湖湘子弟满天山,新栽杨柳三千里,赢得春风度玉关。”
晚清重臣左宗棠,不仅带兵打仗相当厉害,作为地方官管理政务同样很有一套。他以近七旬的高龄到南京就任两江总督期间,最看重的事情之一就是兴修水利,并为此忙碌奔波于大江南北……
清光绪七年(1881),左宗棠来到南京,就任两江总督,总管江南省(今江苏、安徽两省及上海市)和江西省的军民政务,是清朝最高级别的封疆大臣之一。左宗棠到南京就职时,已有近70岁的高龄,且抱多病之身,却不辞辛劳,忙于政务,《左文襄公全集》中称“阅伍之余,文武毕集,士农环侍,随到随看随议随办”。他还长途跋涉,亲身到辖区各河道与海滨,“躬身履勘,悉意讲求”。通过实地勘测,认真调查研究,他制定了多项水利计划与方案,并督率军民对江南水利展开了大规模的整治。
滨江临海的江苏,河湖遍地,除淮河为害最烈外,还有潮汐海啸时时威胁苏北沿海地区,在江北有滁河危害南京浦口、六合一带,在苏南则有秦淮河与太湖诸水年年泛滥。左宗棠在首抓治淮的同时,对上述诸河道水害都进行了积极认真的治理,这些水利工程数目之多、规模之大、工效之速、效果之好,是清末江苏水利史上少见的。
修筑赤山湖圩坝、建立秦淮河石闸,治理南京、镇江一带的江南水系,这些都是左宗棠在任时取得的功绩。从1882年到1884年,左宗棠在两江总督任上,始终没有停止过抓水利工程。对流经南京城的秦淮河,左宗棠也曾亲自乘船勘测,下令在秦淮河入江去路各关键所在地建起多座石闸,控制流量,导引清流。对南京、镇江一带濒江的圩堤沟道,也一一整修。这些水利工程期间左宗棠都曾多次去现场视察督导。
部分资料来源于《经典江苏30年》)
交汇点记者 王建旸 综合整理
编辑: 周莉娜
{{ article.sysDisTopic }} {{ article.title }}
{{article.sysDisTopic}} {{article.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