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中国人口日。
1987年7月11日,世界人口达到50亿;1989年4月14日,我国大陆人口达到11亿。1990年,联合国根据开发计划署理事会第36届会议的建议,决定从当年起将每年7月11日确定为“世界人口日”,以唤起人们对人口问题的高度关注;作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有关部门因此决定把“世界人口日”前一个月的6月11日确定为“中国人口日”。以下是与人口有关的几个重要节点:
1989年4月14日,中国11亿人口日。据国家统计局测算,1989年4月14日中国大陆总人口达到11亿,因此这一天被定为“中国11亿人口日”。
1995年2月15日凌晨,一个叫赵旭的男婴在北京妇产医院出生,宣告中国第12亿个公民的诞生。2月15日也被定为“中国12亿人口日”。
2005年1月6日零点2分,中国第13亿个公民在北京妇产医院出生,这一天也成为“中国13亿人口日”。这个小公民为男性,体重3660克,身长52厘米。
目前我国人口变化的特点和现状如何呢?戳图↓↓
走进“历史上的今天”——
5年前的今天,搭载着3名航天员的“神舟十号”飞船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6月26日,神舟十号飞船完成15天飞行任务,返回地球,成功着陆。因为当时首次实现了航天员“太空授课”,且授课内容新颖有趣,许多孩子记住了“神舟十号”“天宫一号”,这堂来自太空的课或许会影响这些孩子一生,成为他们未来投身航天事业的源动力。宇宙浩瀚,星汉灿烂。太空仍有无数未解之谜等待探索,你认为会有怎样的奇迹存在?
120年前,清光绪帝颁诏“明定国是”,宣布变法,中国历史上第一次现代改革——戊戌变法开始。这次变法尽管只坚持了103天,但被认为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对中华民族的觉醒和近代中国社会的变革产生了深远影响。
这都是属于“今天”——6月11日的记忆。跟交汇点一起,回顾那些在历史上雁过留痕的“今天”——
江苏历史上的“今天”——
1982年6月11日
江苏省政府在南京召开劳动模范、先进集体授奖大会
省政府授予在各条战线上作出显著成绩的515名先进个人以1981年度劳动模范称号,颁发了奖章和证书,其中郑挺等11名劳动模范被加授单项荣誉称号;授予227个单位1981年度先进集体称号,并颁发了奖状。
1986年6月11日
江苏省政府召开全省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工作会议
会议主要部署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研究推动横向经济联合。全省横向经济联合已形成了多层次发展的趋势。第一层次是省际经济协作,江苏已先后与全国28个省市自治区达成协作项目3500多个。第二层次是省内地区间经济协作,在省内形成苏锡常、宁镇扬、通扬盐、徐淮盐连4个经济协作区。第三层次是企业经济联合,全省共组织经济联合体3000多个,其中企业集团350多个,1900多家。
1992年6月11日
江苏省赴朝访问团演出成功返宁
应朝鲜劳动党中央委员会主席金日成的邀请,时任省委副书记孙家正率访问团及扬州艺术团于5月15日启程赴朝访问。访问期间,金日成主席接见了访问团,并观看了扬州艺术团的专场演出,称赞“演出很成功,每个节目都很优秀。”
2005年6月11日
江苏省政府主办的苏台经贸洽谈会在徐州举行
这是我省首次在苏北举办的大型投资经贸洽谈会,也是当时我省历次对台经贸活动中与会台商最多的一次盛会。
2011年6月11日
江苏首批8处大遗址名录公布,南京明孝陵、盱眙大云山等榜上有名
2011年文化遗产日暨第五届江苏省文物节开幕式,6月11日上午在南京中山陵博爱广场隆重举行。首批8处江苏省大遗址名录为:南京明孝陵、徐州汉楚王墓群、姜堰天目山遗址、张家港黄泗浦遗址、无锡阖闾城遗址、高邮龙虬庄遗址、盱眙大云山遗址、连云港藤花落遗址。对条件成熟的“江苏大遗址”,经过评定为省级考古遗址公园,并优先申报国家考古遗址公园。
那么,世界和中国历史上的“今天”又发生了哪些事情呢?
1862年6月11日
京师同文馆成立
京师同文馆是清末第一所官办外语专门学校,由恭亲王奕䜣于1861年1月(咸丰十年十二月)奏请开办,初以培养外语翻译、洋务人才为目的,以外国人为教习,专门培养外文译员,属总理事务衙门。课程开始时只设英文,后来增设法文、德文、俄文、日文。同治六年又添设算学馆,教授天文、算学。
1902年1月(光绪二十七年十二月),同文馆并入京师大学堂,改名京师译学馆。
1898年6月11日
光绪下“明定国是”诏书,戊戌变法开始
戊戌变法,又称百日维新、维新变法,是晚清时期维新派人士康有为、梁启超等通过光绪帝进行倡导学习西方,提倡科学文化,改革政治、教育制度,发展农、工、商业等的资产阶级改良运动。
戊戌变法主要内容有:改革政府机构,裁撤冗官,任用维新人士;鼓励私人兴办工矿企业;开办新式学堂如京师大学堂(即北京大学的前身)等吸引人才,翻译西方书籍,传播新思想;创办报刊,开放言论;训练新式陆军海军同时规定,科举考试废除八股文,取消多余的衙门和无用的官职。
但以慈禧太后为首的顽固派发动政变,光绪皇帝被囚,谭嗣同等“戊戌六君子”被杀害,康有为、梁启超等人流亡日本,变法失败。这次变法尽管只坚持了103天,但被认为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也是一次思想启蒙运动。它对社会进步和思想文化的发展,促进中国近代社会的进步起了重要推动作用。
1945年6月11日
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延安闭幕
会议号召解放区军民实行军事战略转变和准备全面反攻。毛泽东在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发表了闭幕词《愚公移山》。 毛泽东详细引用了中国古代“愚公移山”的寓言故事之后发出号召:愚公家门前有两座山,中国人民头上也有两座大山,一座叫做帝国主义,一座叫做封建主义,只要中国共产党发扬愚公移山的精神,不断地工作,动员全国人民大众一齐起来,就会推翻这两座大山
1951年6月11日
中央民族学院在北京成立
1950年6月,中央人民政府决定在北京建立一所以培养少数民族人才为主的新型大学,抽调了一批当年在延安民族学院工作过的同志进行建院筹备工作。1951年6月11日,中央民族学院正式开学,1993年11月该校更名为中央民族大学。
科幻电影《E.T.外星人》首映
36年前的今天,美国导演斯蒂芬·斯皮尔伯格执导的科幻电影《E.T.外星人》首映。电影中,男孩们在ET帮助下骑车逃脱警察的追捕,飞向天空,在巨大的轮月前穿梭而过,这个画面成为很多人心中永恒的记忆,“ET”也成为外星人的代名词。
2013年6月11日
“神舟十号”飞船发射升空
11日下午5点38分,搭载着3名航天员的“神舟十号”飞船发射升空,聂海胜、张晓光、王亚平3位航天员由此开始了他们的太空之旅。随后,“神十”在预定时间内准确入轨并与天宫一号实现对接。26日,“神舟十号”3名航天员顺利返回地面,“神十”任务圆满成功。从“神十”开始,中国的天地往返运输系统由“试验性飞行”进入“应用性飞行”阶段。
值得一提的是,北京时间2013年6月20日上午10点04分到10点55分,80后女航天员王亚平还在“天宫一号”演示多项空间科学实验,为全国青少年展示并讲解太空中的失重现象等,这也是我国载人航天史上的首次航天员太空授课,授课时间共计51分钟。当时,教育部要求所有初中、高中组织学生一起观看太空授课,失重悬空打坐、太空如何称重、太空单摆运动、陀螺演示、中国结贴水膜等,都成了王亚平的授课内容。
当年缺课的同学别遗憾,王老师当时的授课集锦都在这了,戳链接即可观看“太空公开课”视频:
失重悬空打坐
太空弹簧
太空如何称重
太空单摆运动
陀螺演示
中国结贴水膜
还有一些人,他们的名字与历史上的今天息息相关——
1859年6月11日
奥地利政治家梅特涅逝世
克莱门斯·梅特涅(1773—1859),是十九世纪著名奥地利外交家。他从1809年开始任奥地利帝国的外交大臣,1821年起兼任奥地利帝国首相。任内成为“神圣同盟”和“四国同盟”的核心人物,反对一切民族主义、自由主义和革命运动,在欧洲形成以“正统主义”和“大国均势”为核心的梅特涅体系。
1848年,奥地利爆发三月革命,梅特涅被迫辞职,逃往伦敦。1851年回国,1859年在维也纳病逝。
1864年6月11日
理查德·施特劳斯出生
理查德·施特劳斯(1864 -1949)是德国浪漫派晚期最后的一位伟大的作曲家,同时又是交响诗及标题音乐领域中最大的作曲家。代表作有《莎乐美》《埃列克特拉》《玫瑰骑士》等歌剧,他的创作以色彩艳丽、形象生动、手法新颖而著称。在作为作曲家名垂青史的同时,理查德·施特劳斯也享有指挥家的巨大声誉,他担任过柏林皇家歌剧院和维也纳歌剧院的指挥和音乐指导。
1920年,他与马克斯·赖因哈特、霍夫曼斯塔尔等人一同创办萨尔茨堡音乐节。
1963年6月11日
我国近代民主革命家沈钧儒逝世
沈钧儒(1875 -1963)浙江嘉兴人,字秉甫,号衡山,清末进士。早年留学日本,回国后参加辛亥革命,1912年加入中国同盟会。五四运动期间,他撰文提倡新道德、新文化。曾任国会议员、广东军政府总检察厅检察长、上海法科大学教务长。
1935年12月,沈钧儒领导成立上海文化界救国会,发表宣言支持“一二·九”学生运动。1936年5月沈钧儒参与宋庆龄、马相伯等领导成立的全国各界救国联合会,11月与邹韬奋、李公朴等七人被国民党反动派逮捕入狱,坚贞不屈,8个月后即1937年7月才获释。
1941年沈钧儒倡议组织中国民主政团同盟,后改组为中国民主同盟。抗战胜利后,任中国人民救国会主席。建国后,他历任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委员、最高人民法院院长、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副委员长、政协全国委员会副主席、中国民主同盟中央主席。
1983年6月11日
画家李苦禅逝世
35年前的今天,我国现代著名画家李苦禅在北京逝世,享年86岁。他生于山东省高唐县贫苦农家,1923年拜齐白石为师。李苦禅与潘天寿并列,为当代两位大写意花鸟画家,有“南潘北李”之称。作品主要有《兰竹》《怒放图》《双栖图》《松禽图》《盛夏图》《朝晖》《松风兰气》《蜀葵雄鸡》《晴雨》《芙蓉》《荷石翠羽》《听涛》等。
2006年6月11日
苏州籍中科院院士、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杨嘉墀逝世
杨嘉墀(1919—2006)苏州吴江人,我国著名自动化和空间技术专家,我国自动化与控制技术、航天技术领域的主要开创者之一,我国《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纲要》(简称“863”计划)倡导人之一。
1941年他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电机系电信专业,1947年至1949年在美国哈佛大学应用物理系先后获硕士、博士学位。1950年至1955年期间,先后任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研究员和美国洛克菲勒研究所高级工程师。1956年回国后在中科院自动化研究所任室主任、副所长。
杨嘉墀长期致力于中国自动化技术和航天技术的研究发展,50年来为国家的航天事业作出了重大贡献,多次立功受奖。他参与制定中国空间技术发展规划,领导和参加包括第一颗卫星在内的多种卫星的总体及自动控制系统的研制,1985年获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1999年获国家“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交汇点记者 樊玉立 综合整理
部分资料来源自《经典江苏30年》
编辑: 王建旸
{{ article.sysDisTopic }} {{ article.title }}
{{article.sysDisTopic}} {{article.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