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农历十二月初八,俗称“腊八” ,古人有祭祀祖先和神灵、祈求丰收吉祥的传统,一些地区有喝腊八粥的习俗。相传这一天还是佛祖释迦牟尼成道之日,称为“法宝节”,是佛教盛大的节日之一。
我国喝腊八粥的历史,已有1000多年,最早开始于宋代。到了清朝,喝腊八粥的风俗更是盛行。家家户户都要做腊八粥,祭祀祖先,同时还要全家团聚在一起食用,并馈赠亲朋好友。
岁终之月称“腊”的含义有三:一曰“腊者,接也”,寓有新旧交替的意思(《隋书•礼仪志》记载);二曰“腊者同猎”,指田猎获取禽兽好祭祖祭神,“腊”从“肉”旁,就是用肉“冬祭”;三曰“腊者,逐疫迎春”,腊八节又谓之“佛成道节”,亦名“成道会”。
走进历史上的“今天”一一
“秘密选拔忠诚可靠、能做事的考生”,94年前的今天,孙中山下令开始筹备的这所学校影响深远、作用巨大、名声显赫;62年的今天,数学家华罗庚、空气动力学家钱学森和数学家吴文俊获得我国首次颁发的科学奖一等奖;60年前的今天,英美科学家完成核聚变试验......
这些都是属于“今天”——1月24日的记忆。跟我们一起,回顾那些在历史上雁过留痕的“今天”——
江苏历史上的“今天”
2007年1月24日
江苏银行正式开业
2007年1月24日,江苏银行正式开业。该行是由省内无锡、苏州、南通、常州、淮安、徐州、扬州、镇江、盐城、连云港10家城市商业银行在合并基础上重组而成的现代股份制商业银行,开创了地方法人银行改革的新模式,它的注册资本78.5亿元。
2000年1月24日
南京500多人集会声讨日本右翼势力
2000年1月24日,南京各界人士500多人聚集在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声讨日本右翼势力否认南京大屠杀大阪集会,抗议日本最高法院对“东史郎案”的不公正判决。
1991年1月24日
南京航空学院制造的超轻型飞机通过国家鉴定
1991年1月24日,南京航空学院瞄准国际市场需要而设计、制造的我国第一架全复合材料、鸭式布局的AD100型超轻型飞机在南京通过国家级鉴定。AD100经过适当改装,可用于空中摄影、地貌测量、森林保护、农业运输等。
那么,世界和中国历史上的“今天”又发生了哪些事情呢?
2004年1月24日
中国科学家首创用尿液准确诊断膀胱癌
2004年1月24日,中国科学家首创用尿液准确诊断膀胱癌。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泌尿外科教授沈周俊主持的这一研究,通过了由卫生部和浙江省卫生厅联合组织并主持的科技成果鉴定。这项研究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1984年1月24日
邓小平视察深圳等特区并题词
1984年1月24日,邓小平视察深圳、珠海、厦门3个经济特区。26日,邓小平为深圳特区题词:“深圳的发展和经验证明中国建立经济特区的政策是正确的”。在视察时,小平同志说,这次到深圳一看,给我的印象是一片兴旺发达景象。深圳的建设速度是相当快的,蛇口更快。小平同志还说,我们建立特区,实行开放政策,有个指导思想要明确,就是:不是收,而是放。特区是个窗口,是技术的窗口,管理的窗口,知识的窗口,也是对外开放政策的窗口,特区可以引进技术,获得知识,学到管理。特区搞好了,经济发展了,收入可以高一点。让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平均主义不行。2月7日至10日,邓小平在视察厦门经济特区时题词:“把经济特区办得更快些更好些”。
中国首次研制成功的中短程旅客机投入使用
1984年1月24日,中国首次研制成功的中短程旅客机——运七飞机,正式交付民航部门使用。运七飞机由西安飞机制造公司生产。它可载48名旅客,速度为每小时460公里,最大航程为1900公里。
1958年1月24日
英美科学家完成核聚变试验
1958年1月24日,英美两国科学家成功地使两个轻原子相撞,产生了第三个更重的原子,从而产生更大的热量。这些原子温度上升到1亿度,也就是氢弹爆炸时的温度,便可产生核聚变。英国的约翰•科克罗夫特爵士和美国的刘易斯•斯特劳斯宣布了这一突破性的研究成果。
1956年1月24日
我国首次颁发科学奖金
1956年1月24日,中国科学院首次向我国有成就的自然科学家颁发了1956年度科学奖金。
这次科学奖设一等奖3个,二等奖5个,三等奖26个。每个得奖者都在学术上有重大成就,他们的研究成果或理论著述对国民经济贡献很大。如钱学森的工程控制论,对自动控制和自动调节理论作了全面的探讨,不仅奠定了这门技术科学的理论基础,而且开拓了以后的研究领域。华罗庚关于多元复变数函数数论的工作,推动了国际上多元复变数函数研究的开展。吴文俊的研究,解决了拓朴学中的一些基本问题。钱伟长的研究,对航空设计和仪表设计都有着重大的帮助。其他一些科学家的研究在国际科学领域中也都达到一定水平,共同为中国人民增加了宝贵的财富。
1924年1月24日
黄埔军校开始筹建
1924年1月24日,孙中山下令筹备陆军军官学校。孙中山任命蒋介石为陆军军官学校筹备委员会委员长,邓演达、王柏龄等为筹备委员会委员,并指定以黄浦旧水师学堂和陆家小学旧址为校址。在一大期间,廖仲恺就军校问题向各省代表作了专门讲话,要求他们回到本省帮助搞好秘密招生工作,选拔忠诚可靠、能做事者报考黄浦军校。
黄埔军校是孙中山先生在中国共产党和苏联的积极支持和帮助下创办的,是第一次国共合作的产物。作为中国现代历史上第一所培养革命干部的新型军事政治学校,其影响之深远,作用之巨大,名声之显赫,都是始料所不及的。
黄埔军校,全名黄埔陆军军官学校。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的一至六期,原址设于中国大陆广东省广州市黄埔区长洲岛,军校在1924年由中国国民党成立,目的是为国民革命军训练军官,然后国民政府北伐统一中国的主要军力。黄埔军校于1927年改制为中央陆军军官学校,1946年再改制为陆军军官学校,并于中华民国政府迁台时一并迁至台湾高雄县凤山市。而昔日的黄埔军校旧址于1988年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列为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黄埔军校为国共两党培养了大批军事人才,他们当中的绝大部分人日后成了统率千军万马的将领。周恩来曾任黄埔军校政治部主任。中国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被授衔十位元帅中,林彪、陈毅、徐向前、聂荣臻、叶剑英这五位出自黄埔军校;十大将中陈赓、罗瑞卿、许光达分列三席;57名上将中有9位出身于黄埔军校。
还有一些人,他们的名字和事迹永远载入史册——
1965年1月24日
英国首相温斯顿•丘吉尔逝世
温斯顿•伦纳德•斯宾塞•丘吉尔1940年至1945年和1951年至1955年两度出任英国首相,被认为是20世纪最重要的政治领袖之一,他是“雅尔塔会议三巨头”之一。他不仅是一位政治家,而且还是一位著名的演说家和作家。青年时他著有《马拉坎德远征史》、《河上战争》等,成名之后他的著作有《第二次世界大战回忆录》(6卷)、《英语民族史》(4卷)、《世界危机》(4卷)、《马尔巴罗的生平与时代》(4卷)等。由于《不需要的战争》《第二次世界大战回忆录》等历史著作和演说,丘吉尔曾在1953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部分资料来源于《经典江苏30年》)
交汇点记者 周莉娜 综合整理
编辑: 纪树霞
{{ article.sysDisTopic }} {{ article.title }}
{{article.sysDisTopic}} {{article.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