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3年前的今天,中国藏族登山运动员潘多,同其他8名男队员登上了珠穆朗玛峰,成为世界上第1个从北坡登上珠穆朗玛峰的女性。她曾经是一名种菜工人,但以超人的意志和决心才闯过了训练关,并以37岁的年龄征服了珠峰,无论是在中国登山界还是世界登山史上,都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退役后,潘多曾出任无锡市体委副主任、全国体总副主席。2008年,她还在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上担任奥林匹克会旗执旗手。
这是属于“今天”——5月27日的记忆。跟交汇点一起,回顾那些在历史上雁过留痕的“今天”——
江苏历史上的“今天”——
2000年5月27日
南京晨光集团进入民用航天领域
2000年5月27日,南京晨光集团与中国航天机电集团及所属3家航天科研单位共同投资组建的中国航天固体运载火箭有限公司在北京成立,这是晨光集团首次进入民用航天领域。
1992年5月27日
吴县等10地利用外资实行单独列户管理
1992年5月27日,江苏省政府决定,吴县、无锡、武进、吴江、宜兴、启东、如皋、泰州、仪征、东台等地利用外资实行单独列户管理。
1991年5月27日
国家科委批准建立苏锡常火炬带
1991年5月27日,国家科委批准建立苏锡常火炬带。
江苏拟订了“火炬带项目贷款贴息办法”、“高新技术企业认定实施细则”、“吸引高新技术人才的奖励办法”等条例。至9月,苏锡常火炬带内启动项目达60项,总投资2.36亿元。
1982年5月27日
南京大学聘请吴健雄为名誉教授
1982年5月27日,南京大学聘请著名美籍物理学家吴健雄为名誉教授,并举行授予证书仪式。6月1日起,吴健雄教授在南大进行为期20天的讲学活动。
那么,世界和中国历史上的“今天”又发生了哪些事情呢?
2008年5月27日
我国首颗新一代极轨气象卫星风云三号成功发射
2008年5月27日11时02分,我国首颗新一代极轨气象卫星风云三号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这颗装载10余种先进探测仪器的卫星升空后,将使中国气象观测能力得到质的飞跃。
1994年5月27日
新的上海大学正式成立
新组建的上海大学是经国家教委批准,由上海工业大学、上海科技大学、上海大学、上海科技高等专科学校合并组建而成,是一所理、工、管、文、美、法、商门类齐全的综合性大学。时任全国政协副主席、中科院院士钱伟长教授出任上海大学校长。新组建的上海大学,有教职工7700余人,其中中科院院士2人,博士导师19人,正副教授(研究员)1000多人;拥有博士后流动站1个,博士学位授权点9个,硕士学位授权点37个。
1985年5月27日
《中英关于香港问题联合声明》宣告生效
中英两国政府于1985年5月27日在北京互换了《关于香港问题的联合声明的批准书》,《联合声明》自当日起宣告生效。
中国外交部副部长周南和英国驻华大使伊文思分别代表各自政府交换了批准书,并在互换批准书的证书上签了字。
伊文思大使说,批准书的交换表明,双方已经完成了使联合声明生效的必要的法律程序。联合声明的条款及其附件为香港在1997年以前以及在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个特别行政区以后,继续保持稳定和繁荣奠定了基础。
1983年5月27日
我国首批博士诞生
1983年5月27日,庄严的人民大会堂接待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培养的首批博士,18名登上学术之巅的学子荣膺“金冕王冠”,五千年华夏古国终于诞生了第一代自己的博士。
中国博士建制步履维艰。为培养“通儒”(博士或硕士),晚清政府钦定章程,颁布律令,今年“大学院”,明年“通儒院”,但只是“议定”,不是夭折便是昙花一现。直到1935年,国民党政府才公布《学位授予法》,形成研究生教育体系,然而直到14年后的1949年,授予博士学位仍是纸上谈兵。解放后,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首先于上世纪50年代初培养出了于敏、周光召等具有博士水平的研究生。当我国研究生事业有了长足发展时,又逢“文化大革命”,这一初创事业被迫中断了12年。
1979年11月2日,邓小平同志宣布:中国也要建立学位制度。三个月后,我国公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标志着中国学位制度正式走上法制化轨道。为实施《条例》,迅速形成博士精英队伍,党和政府殚精竭虑,在短短五年时间里,审定有权授予博士学位的学科、专业点和指导教师,在70多所高校和科研单位建立博士后科研流动站109个。
1975年5月27日
女性首次从北坡登上珠穆朗玛峰
1975年5月27日,我国运动员索南罗布、罗则、侯生福、桑珠、大平措、贡嘎巴桑、次仁多吉、阿布饮、潘多从北坡登上珠峰,潘多因此成为世界上第一位从北坡登顶成功的女性。
潘多事后回忆说:“当时我们是下午两点半登上顶峰的。我们先是把五星红旗举起来,这是我们祖国的五星红旗插上世界最高峰啊,我们大家都很激动。然后,我们把一个3米高的金属架立起来,这是国家测绘总局给我们一个任务,要准确测量珠穆朗玛的高度。这一次我们和科学工作者一起测出珠峰的高度是8848.13米。我的第二个任务是到了顶峰以后,做一次心电图的测试,也是从科学的角度来实验,看女性在世界最高峰上和男性比有哪些不同。结果在最后几秒钟测出来,完成了上海生理研究所交给的任务。”
潘多,1938年生,藏族。中国女子登山运动员。中华人民共和国第5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1959年参加中国登山队,同年登上慕士塔格山(7546米)。1961年登上公格尔九别峰(7595米)。两次创造了女子登山世界纪录。
登山运动对于普通人尤其是女性来说,绝对是对身体极限的挑战。没有强健的体魄,没有过人的意志力,根本就没有办法参与这项运动。所以40多年前当一位女性在37岁的年纪登上珠峰,就被奉为当时的一大壮举,这也让潘多成为了登山界永远的旗帜。潘多是中国第一位登上珠峰的女性,也是世界上第一个从北坡登上珠峰的女性。无论是在中国登山界还是世界登山史上,她都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1959年初,中国登山队前来拉萨挑选女子登山队员,当时在农场当种菜工人的潘多报了名。经过一个多月的适应性训练,潘多顺利通过登山队的三次选拔测试,成为中国登山队正式队员。当年,潘多就创造了一个奇迹:她和队友们一起征服了海拔高度为7546米的慕士塔格峰,超过了法国女运动员登上加涅什峰时所创造的世界女子登山高度纪录,创造了自1934年出现女子登山运动以来的最高纪录。两年之后,她又登上了海拔7595米的公格尔九别峰,再创世界女子登山新纪录。
1975年,中国登山队组建“中国男女珠穆朗玛峰登山队”,潘多任副队长。37岁的潘多当时是3个孩子的母亲,她还在哺乳6个月大的小女儿。年龄偏大,身体状况也不好,潘多完全是以超人的意志和决心才闯过了训练关。1975年5月27日,潘多带领队伍征服了珠峰,她也成为了世界上第一个从北坡登上珠峰的女性。退役后的潘多并没有放弃体育事业,她于1981年后任江苏省无锡市体委副主任、全国体总副主席。作为中国体育事业的功臣,潘多还成为了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的奥林匹克会旗执旗手。
2014年3月31日上午7点,中国著名女登山家潘多因糖尿病并发症医治无效,在无锡医院去世,享年75岁。
1949年5月27日
第三野战军解放我国第一大城市和经济中心上海
1949年,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胜利不久,“打过长江去,解放全中国”的口号,又响彻了大江南北。人民解放军在各个战场上,向国民党残余部队发起了猛烈的进攻。5月12号,第三野战军发起了上海战役。5月27号中午,面对吴淞口依然顽抗的国民党守军,解放军为了不影响全市的生产生活,在地下党组织的配合下,改用政治攻势,从内部瓦解敌人。敌军很快缴械投降。
1949年5月27号,上海宣告解放。历时15天的上海战役,歼敌15万3000人,这个大城市基本上完好无损。
1905年5月27日
私立复旦公学成立
1905年3月7日,上海震旦公学140余名学生全体退学,反对法人干预教育,“废英文,重法文,教育各权皆掌之西教习”。震旦公学校董、近代教育家马相伯支持学生的正义行为,宣布出资创办复旦公学,“复旦”两字由学校创始人、中国近代知名教育家马相伯先生,选自《尚书大传·虞夏传》中“日月光华,旦复旦兮”的名句。1905年5月27日,私立复旦公学(复旦大学)成立。
复旦大学以“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为校训,以“文明、健康、团结、奋发”为校风,以“刻苦、严谨、求实、创新”为学风,素有“江南第一学府”及“学在复旦”之声誉。复旦大学学生继承了优良的传统,学习刻苦,思想活跃。
在历史上,包括中国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在内的许多知名人士都曾出任“复旦校董”。
还有一些人,他们的名字与历史上的今天息息相关——
1997年5月27日
京剧艺术大师张君秋逝世
张君秋,我国著名京剧艺术大师、戏曲教育家。他自幼热爱戏曲艺术,13岁开始学习京剧青衣,不到20岁就红遍大江南北。1951年在周恩来总理的直接关怀下,他从香港回到内地。周恩来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多次接见他,新中国的诞生使他的艺术生涯进入了一个崭新境界。他率先组建北京京剧三团,深入厂矿农村,参加赴朝慰问,热情为工农兵演出。1956年,他与马连良、谭富英、裘盛戎组建了阵容强大的北京京剧团(现北京京剧院),名家荟萃,好戏迭出,使京剧的繁荣达到新的高峰,为弘扬民族文化、繁荣京剧艺术作出重要贡献。1997年5月27日,张君秋在北京逝世,享年77岁。
1942年5月27日
陈独秀病逝
陈独秀,字仲甫,号实庵,笔名顽石等。1879年生,安徽怀宁人。少时读私塾,1896年中秀才,后入杭州求是书院学习。1901年因从事反清活动逃亡日本,入东京高等师范学校速成科。1903年被日本政府遣返回国,1907年再赴日本。1911年辛亥革命后,任安徽省政府秘书长。1913年参加讨袁“二次革命”,被捕入狱。1915年创办《新青年》,1917年初受聘为北京大学文科学长。1918年与李大钊等创办《每周评论》,积极提倡民主和科学,提倡文学革命。
五四运动后,陈开始接受和宣传马克思主义,积极发起和成立中国共产党,是中共主要创建人之一,1921年在中共一大上,当选为中央局委员,任中央局书记,主持党中央工作。在中共二大至五大期间,均被选为中央委员,先后任中央局书记、中央局执行委员会委员长、中央总书记等职。大革命时他主张“一切工作归国民党”,在资产阶级的领导下实现中国的民主革命。大革命后期,他主张中共放弃武装,服从国民党领导,结果大批共产党人惨遭屠杀。
1942年5月27日,中共早期领导人与创始人陈独秀在四川江津病逝。
1891年5月27日
刘半农诞生
刘复,原名寿彭,改名复,字半侬,后改字半农,号曲庵。1891年5月27日生。江苏江阴人。中国现代诗人、语言学家。
1912年到上海,先后任《中华新报》和中华书局编辑。1917年到北京大学任教,次年参与发布《北大征集全国近世歌谣简章》,1920年并以《奉答王敬轩书》与钱玄同演双簧信,申明文学革命的意义。1920年先后到英、法等国留学,1925年获法国国家文学博士学位。同年秋回国,历任北京大学教授、中法大学国文系主任、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研究员、北京古物保管委员会委员、辅仁大学教授、北平大学文理学院院长。1931年后,专任北京大学文学院研究教授,主管研究院文史部事。1934年7月14日病逝于北京。
著有《半农杂文》《扬鞭集》《中国文法通论》《四声实验录》等。
1878年5月27日
现代舞派创始人、美国舞蹈家邓肯诞生
邓肯,现代舞派创始人。1878年5月27日生于加利福尼亚州。从小学习芭蕾。曾去伦敦和巴黎演出,受古希腊瓶绘和雕塑艺术的影响,创立了与古典芭蕾相对立的自由舞蹈,其特点是动作自然、形式自由。她创新舞蹈的精神,强烈地影响了同时代的戏剧家、导演、画家、作曲家。其巨大贡献是开辟了抒情舞蹈的新领域。她运用当代或较早期的著名乐曲伴奏,主要作品有舞蹈《马赛曲》、贝多芬的《第七交响乐》、门德尔松的《春》和柴可夫斯基的《斯拉夫进行曲》等。
1927年,邓肯逝世。
1840年5月27日
“小提琴之王”帕格尼尼逝世
在音乐史上,帕格尼尼被誉为19世纪“小提琴之王”和浪漫主义音乐的创始人。他革新了小提琴的演奏技巧,扩大了它的表现力。他的乐曲和演奏对李斯特、舒曼、勃拉姆斯、柏辽兹、拉赫玛尼洛夫等人的创作和演技都有过深刻的启发和影响。
1840年5月27日 ,当帕格尼尼在法国尼斯去世时,著名的匈牙利音乐家弗朗兹·李斯特怀着无限悲痛的心情在讣告上写道:“我毫不犹豫地说,再也不会有第二个帕格尼尼了。”李斯特的话也许太绝对化了。不过在音乐史上,像帕格尼尼那样在生前死后的长时间内受到如此热烈称赞的人,确实是不多见的。自从1828年在世界音乐之都维也纳演出成功后,这位意大利小提琴家简直成了人们崇拜的偶像;1831年更在巴黎和伦敦引起巨大的轰动,此后盛况历久不衰。
(部分资料来源于《经典江苏30年》)
交汇点记者 王建旸 综合整理
编辑: 金勇
{{ article.sysDisTopic }} {{ article.title }}
{{article.sysDisTopic}} {{article.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