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的爱情,民国年间是广为流传的佳话,也是20世纪伟大的爱情故事之一。她冲破父母、世俗的偏见,不顾年龄障碍,毅然与他成婚,成就了一对革命伴侣。而两人的相见、相识、相爱也有诸多趣事,并随着彼此交往的加深,互生爱慕,最终结婚。她就是宋庆龄,而他则是孙中山。103年前的今天,两人在日本举行婚礼。婚后,他们出生入死,却始终同舟共济、相濡以沫。婚姻持续了10年,直至孙中山因病去世。
走进联合国大楼,金黄色的会议厅万众瞩目,这是联合国召开国际会议的地方,众多影响国际局势的提案在这里讨论,多项维护世界和平的决议在这里产生。席位的排序每年变动一次,每一个席位都象征着这个成员国的国家主权和民族尊严。为了这个属于中国人的合法席位,新中国斗争等待了22年零24天!
47年前,纽约东河之滨的联合国大楼,灯火通明,第26届联合国大会在此举行。当地时间10月25日晚上11点多钟,联大对恢复中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决议草案进行表决。76票赞成、35票反对、17票弃权,决议以压倒多数通过。当电子计票牌显示出表决结果后,全场如迅雷般的掌声轰鸣,持续达两分钟之久。
这都是属于“今天”——10月25日的记忆。跟交汇点一起,回顾那些在历史上雁过留痕的“今天”——
江苏历史上的“今天”——
1996年10月25日
江苏省第一条6车道高速公路开工
江苏省第一条6车道高速公路——国道主干线广陵至靖江段高速公路举行开工典礼。
1994年10月25日
我国内湖第一长桥太湖大桥通车
太湖大桥东起胥口渔洋山,西至西洞庭山,途经长沙、叶山两岛,由3座特大桥组成,全长4308米,181孔,桥面宽12米。桥体简捷明快,轻巧新颖,富有时代感,与太湖山水相得益彰,如一条飞舞的银链,飘落在太湖群岛之间,蜿蜒起伏。
这项浩大的工程,是江苏省吴县自筹资金1亿多元,经过近千名建设大军两年奋战完成的。大桥的建成,不仅从根本上解决了太湖西山诸岛的交通,而且为开发和利用太湖自然资源和发挥地理优势,加快苏州太湖国家旅游度假区的建设,尽快建成环太湖旅游经济区,发挥了积极作用。
1990年10月25日
国内首座内河监督站镇江段建成
国内首座内河监督站镇江段建成,这标志着我国内河交通管理进入高科技发展的新阶段。
那么,世界和中国历史上的“今天”又发生了哪些事情呢?
1971年10月25日
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
1971年10月25日,联合国第二十六届大会就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一切合法权利,并立即把国民党集团的代表从联合国及其所属一切机构中驱逐出去的2758号决议进行表决。表决的结果是,决议以76票赞成、35票反对、17票弃权的压倒多数通过。这就标志着正式恢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利,承认她的政府的代表为中国在联合国组织的唯一合法代表并立即把蒋介石的代表从它在联合国组织及其所属一切机构中所非法占据的席位上驱逐出去。
中国前外交部长、曾任中国常驻联合国大使李肇星说,“第26届联大恢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权利,掀开了中国与联合国合作的新篇章。”
1979年10月25日
人类天花绝迹日
17世纪,单欧洲就有4000万人因得天花而丧失了生命。但是多少年来,人类一直没有找到预防天花的好办法。直到18世纪末,英国医生琴纳发现了种牛痘预防天花的办法。
世界卫生组织宣布,如果连续两年在全世界没有发现天花病人,就可宣布天花绝迹了。1977年10月25日,在非洲的索马里发现一个天花病人。从那以后,一直到1979年10月25日,整整两年中,全世界再没有发现一个新的天花病人。于是,这一天被定为人类天花绝迹日。彻底消灭天花,是人类在征服自然的斗争中取得的一个伟大胜利,这背后凝结了千百年来无数名科学家和医生努力的结果。
1958年10月25日
宁夏回族自治区成立
1958年10月25日,宁夏回族自治区成立。
宁夏回族自治区处在中国西部的黄河上游,东邻陕西省,西、北部接内蒙古自治区,西南、南部和东南部与甘肃省相连。南北相距约456千米,东西相距约250千米,总面积为6.64万多平方千米。是全国最大的回族聚居区,辖5个地级市,22个县、市(区)。也是中国五大少数民族自治区之一。
1950年10月25日
中国人民志愿军赴朝参战纪念日
1950年10月25日,是中国人民志愿军赴朝参战纪念日。同年6月25日,朝鲜内战爆发。9月15日,美军7万多人在朝鲜仁川登陆,把战火引到中国边境。应朝鲜政府请求,中共中央毅然作出“抗美援朝,保家卫国”决策,10月25日,由彭德怀任司令员的中国人民志愿军正式参战。
1945年10月25日
台湾和澎湖列岛正式重新归入中国版图
1945年10月25日,中国战区台湾省受降仪式在台北市中山堂举行。上午10时,陈仪代表中国政府通过广播电台宣布:从即日起台湾和澎湖列岛正式重新归入中国版图,该区一切土地、国民、政事皆归于中国主权之下,结束了日本在台湾长达50年的统治。
还有一些人,他们的名字与历史上的今天息息相关——
1915年10月25日
孙中山、宋庆龄结婚
孙中山与宋庆龄的爱情,是民国年间广为流传的佳话,也是20世纪伟大的爱情故事之一。宋庆龄冲破父母、世俗的偏见,不顾年龄障碍,毅然与孙中山成婚,成就了一对革命伴侣。而两人的相见、相识、相爱也有诸多趣事,并随着彼此交往的加深,互生爱慕,最终结婚。
1913年,孙中山发动武装讨袁的“二次革命”失败以后,袁世凯企图派人暗杀他。孙中山被迫逃亡日本。他在日本重新集结革命力量,组织中华革命党,准备发动讨袁的“三次革命”。这时,宋庆龄的父亲宋嘉树正在为孙中山处理英文信件,宋庆龄刚从美国梅肯苇斯莱茵学院毕业,也来过东京看望父母亲。在这一期间的日常接触中,宋庆龄很仰慕孙中山的为人和革命精神。
孙中山初见宋庆龄时,她才20岁,却已是一位有思想、有见地的女子。孙中山当时是“在逃通缉犯”。宋庆龄深知革命前景险恶,她说:“我得悉我们的民国处在很大的危险之中,因为袁世凯想推翻它……孙博士的某些追随者,在绝望中把革命事业看作失败的事业而放弃了。”在许多人看来,失去军权和财权的孙中山已经失败。宋庆龄却毫不犹豫走到孙中山身边,担任了他的英文秘书。
当时孙中山住在日本友人梅屋庄吉家里。《宋庆龄与孙中山》一书记载了梅屋庄吉之女千势子回忆1914年孙中山被宋庆龄深深吸引的情形。有一次,宋庆龄弹琴唱歌,孙中山一直目不转睛地注视。宋庆龄则在致宋美龄的信中写道:“我从来没有这样快活过。我想,这类事情是我从小姑娘的时候就想做的。我真的接近了革命运动的中心……我能帮助中国,我也能帮助孙博士。他需要我。”
在宋庆龄一度回国陪伴母亲时,孙中山茶饭不思,心事重重。在梅屋庄吉夫人德子的反复追问下,孙中山承认:“我忘记不了宋庆龄。遇见她,使我有生以来第一次感受到了爱情,体会到了相思的痛苦以及恋爱的那份喜悦。”宋庆龄则在后来回忆道:“我不知不觉渐渐地被他吸引,所以当他要求和我结婚时,我就同意了。”
1915年3月,孙中山和分居多年的卢氏夫人办理了离婚手续。同时,宋庆龄回到东京,孙中山去车站接她。此后他们几乎每天见面,在樱花丛中散步,晚上一起看电影,沉浸在热恋中。
这年6月,宋庆龄回国,向父母提起与孙中山的婚事,遭到强烈反对。孙中山的革命同志也很不以为然,但他自己十分坚决:“我不是神,我是人。”
被软禁在家的宋庆龄,被孙中山的坚定态度感动。她给宋美龄写信:“我一生最大的快乐,是在和孙先生一起为中国的奋斗中获得的!……我情愿为他做一切需要我去做的事情,付出一切代价!”
1915年10月22日清晨,宋庆龄从家中出走,乘船回到日本。10月25日,22岁的宋庆龄和49岁的孙中山到日本著名律师和田瑞家中办理结婚手续,并在梅屋庄吉家举行简单茶会,算作婚礼。
10月25号上午,两人在结婚誓约上签字,并相约三条:“尽速办理符合中国法律的正式婚姻手续。将来永远保持夫妇关系,共同努力增进相互间之幸福。万一发生违反本誓约之行为,即使受到法律上社会上的任何制裁,亦不得有任何异议;而且为了保持各自的名声,即使任何一方之亲属采取任何措施,亦不得有任何怨言。”
婚礼即在和田瑞家的客厅举行,宋庆龄戴着大花边帽,穿着一件粉红和淡绿花图案的裙子,拿着一束花,孙中山拉着她的手进门合影。两人亲密地喝下交杯酒,并面对现场的来宾,浪漫地吟诵着裴多菲的爱情诗句。因为两人都不喜欢铺张和各种繁文缛节,婚礼简单朴素但温馨感人。典礼结束后,则是和田瑞举办的欢迎香槟酒午餐会,后二人前往新居青山原宿109号寓所。值得一提的是,在婚礼上,孙中山送给宋庆龄的礼物不是珍贵的钻石珠宝,而是一支德国毛瑟手枪。孙中山说:“这枪配了20颗子弹,19颗给敌人准备,最后一颗,是危急时留给自己的。”新中国成立后,宋庆龄曾经回忆起当年结婚时的往事,她深情地说:“10月25日,在我的生活中,这一天是比我的生日更重要的日子。”
宋庆龄不仅是孙中山生活上的伴侣,也是革命事业的忠实助手。1916年4月,孙宋两人返回中国,投入反袁复辟斗争。之后,宋庆龄同孙中山经历了护法斗争,广州军政府平叛及国共合作等重大事件。1922年6月,陈炯明在广州发动兵变,炮轰总统府,已怀有身孕的宋庆龄怕目标太大,坚决让孙中山先安全撤离,说:“中国可以没有我,不可以没有你。”宋庆龄也在此事变中流产,孙中山在一个新笔记本扉页上,为宋庆龄特意题写了两句诗:“精诚无间同忧乐,笃爱有缘共死生”,表达了两人患难与共的真情。
1881年10月25日
西班牙著名画家毕加索出生
1881年10月25日,毕加索诞生在西班牙南方地中海滨的港口马拉加,毕加索从小跟父亲学画,很早就显示出非凡的才能。迁居巴塞罗那后,他以优异成绩考取当地美术学校。就这样,毕加索开始了他的绘画生涯。
毕加索的一生是坎坷不平的。他从1900年起,曾3次去巴黎,都因画卖不出去,生活没有着落返回西班牙。这期间,他生活中充满辛酸,他的画描绘了社会底层的人生悲剧。《海边的穷人》《人生》《洗衣妇》都是这个时期的作品。
1905年,毕加索先后结识美国美术收藏家和俄国实业家,他们纷纷向他购画,毕加索终于摆脱了贫困。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他在巴黎。他的《格尔尼卡》就是为揭露法西斯罪行的。战后,毕加索画的主题大多数是欢呼和平与反对战争。应世界保卫和平大会的要求,毕加索还先后多次向大会提供举世闻名的《和平鸽》。
毕加索生前谈到自己的艺术时说:“我是像别人写自传那样的画画的。这些图画,不论是完成了的,还是未完成的,全是我日记中的一页。”
(部分资料来源于《经典江苏30年》、环球杂志、中国网、人民网)
交汇点记者 周娴 综合整理
编辑: 纪树霞
{{ article.sysDisTopic }} {{ article.title }}
{{article.sysDisTopic}} {{article.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