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出身于镇江的书香门第,一生学桥、造桥、写桥,38岁时带领施工者,仅以两年半时间和低廉造价,打破了世人认为钱塘江无法建桥的认知,架设起堪称奇迹的钱塘江大桥。
然而,在大桥通车后的第89天,他却选择忍痛将其炸毁。桥毁当日,他含泪写下:“五行缺火真来火,不复原桥不丈夫!”
他,就是“中国桥梁之父”茅以升。他不但复建了钱塘江大桥,还主持、审查建设了武汉长江大桥、人民大会堂……36年前的今天,他被美国“全国工程学会”授予外国院士称号,成为获得该称号的首位中国科学家。
这是属于“今天”——11月3日的记忆。跟交汇点一起,回顾那些在历史上雁过留痕的“今天”——
江苏历史上的“今天”——
2007年11月3日
江苏9个项目被授予“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化示范工程”
2007年11月3日,在第九届中国国际高新技术成果交易会上,我省9个项目被国家发改委授予“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化示范工程”。
1995年11月3日
江苏7位科学家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1995年11月3日,江苏省7位科学家新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他们是:胡宏纹、方成、冯纯伯、席承藩、于天仁、周志炎、沈珠江。至此,在江苏的中科院院士已达42人。
1994年11月3日
江苏50家企业获“全国乡镇化工百强企业”称号
1994年11月3日,第一次全国乡镇化工企业经验交流暨表彰大会在无锡召开。在农业部、化工部联合命名“全国乡镇化工百强企业”中,我省占50家;在获“全国乡镇化工先进企业”称号的260家单位中,我省占124家。
1981年11月3日
江苏省首批25所高校获硕士学位授予权
1981年11月3日,国家批准江苏省首批25所高校,220个学科、专业具有硕士学位授予权。
那么,世界和中国历史上的“今天”又发生了哪些事情呢?
2016年11月3日
“长征五号”发射成功
2016年11月3日,我国运载能力最大的火箭“长征五号”在文昌航天发射场成功升空,使我国运载火箭的规模实现从中型到大型的跨越,标志着我国运载火箭实现升级换代。
作为我国研制高度最高、体积最大、起飞规模最大、运载能力最大的大型运载火箭,“长征五号”火箭高度达到了57米,有20层楼高,箭体直径达5米,打破了我国40余年来3.35米箭体直径结构的限制;而且起飞质量达870吨,近地轨道的运载能力25吨、地球同步转移轨道运载能力14吨,比长征三号乙火箭运载能力提升了2.5倍以上。
2011年11月3日
神舟八号与天宫一号在太空对接成功
2011年11月3日,神舟八号与天宫一号在太空交会对接成功,为我国突破和掌握关键技术,建立载人空间站奠定了基础、积累了经验。
1997年11月3日
京九铁路顺利通过国家验收
1997年11月3日上午,京九铁路国家验收委员会的4 1 名委员,郑重地在《京九铁路工程验收证书》上签下了自己的名字。至此,世人瞩目的京九铁路正式通过了国家验收。《验收证书》上赫然写着:“京九铁路设计、施工质量总评优良,是优质、快速、高效建设铁路的典范。”
支志明成为港澳地区首位中科院院士
1995年11月3日,在中国科学院宣布的新一批院士中,香港大学化学系教授支志明,成为港澳地区首位当选者。而他37岁的年龄,在当时579位中科院院士中也是最年轻的。
1982年在香港大学获博士学位后,支志明便长期从事无机化学基础研究。在无机光化学、氧化反应及催化机理、生物无机化学等领域做出了系统性、创造性的成就和贡献。
1992年11月3日
克林顿在美国总统大选中获胜
1992年11月3日,民主党总统候选人威廉·杰弗逊·克林顿在大选中击败总统、共和党总统候选人乔治·布什,从而当选为美国第42任、第52届总统。克林顿是第一位二次大战后出生的美国总统,他的当选使民主党人夺回了已失去12年之久的总统宝座。
1987年11月3日
联合国向袁隆平颁发科学奖
1987年11月3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巴黎总部向中国专家袁隆平颁发了1987年科学奖,以表彰他在培育高产杂交水稻方面取得的卓越成果。教科文组织总干事姆博在颁奖仪式上指出,袁隆平的科研成果是继上世纪70年代初国际上培育半矮秆水稻之后的“第二次绿色革命”。
1982年11月3日
茅以升获美国工程学会外国院士称号
1982年11月3日,中国著名桥梁专家、土木工程学家、教育家、中国科协副主席茅以升,在美国“全国工程学会”第十八届年会上被授予该学会外国院士称号。
美国“全国工程学会”建立于1964年,是美国工程学方面最高级的学术机构,拥有1099名国内院士和97名外国院士。86岁的茅以升教授是中国第一个获得该学会外国院士称号的科学家。
茅以升,原名以昇,字唐臣,被称为“中国桥梁之父”,1896年出生在江苏镇江。1916年,他以第一名的成绩考入美国康奈尔大学桥梁专业,1919年他又成为美国卡耐基梅隆大学历史上第一个工科博士,他博士论文里关于桥梁的见解,被世界桥梁专家称为“茅氏定律”。回国后历任交通大学唐山学校、东南大学、北洋工学院等校教授、主任、校长、院长、钱塘江桥工程处处长和交通部中国桥梁公司总经理兼总工程师。
茅以升长期从事桥梁工程、结构力学和土力学方面的工程实践、科学研究和教育工作。1934年,茅以升开始主持建设杭州“钱塘江大桥”。“钱塘江大桥”是由中国人自己设计和施工的第一座公路铁路兼用的现代化大桥,同时也是中国自己建造的第一座跨度较大的现代桥梁。茅以升和工人们费尽心血,在建桥中采用了桥梁基础、桥墩、钢桁架梁三项工程上下并进的施工方法,并在“射水打桩法”、“气压沉箱法”和“钢桁架梁浮运法”中实现了全部工程半机械化施工,因而仅以两年半时间和低廉的造价,完成了这一艰巨的重要工程。在钱塘江桥建桥过程中,培养和造就了一批土木工程,特别是桥梁工程的技术人才。
然而,随着全面抗战爆发,这座新生的桥梁在开通89天后,又被茅以升忍痛炸毁。
1937年8月13日,淞沪会战爆发;9月26日,钱塘江大桥下层的铁路桥率先通车,通车当日大批军火物资开始从这条大桥上通过。1937年11月11日上海沦陷,如果杭州不保,钱塘江大桥就等于是给日本人造的,所以必须炸毁。在钱塘江大桥全面通车的前一天,大批炸药被秘密安放在了桥下。11月17日,中国人第一次自己建造的现代大桥公路桥开通,大量难民踏着钱塘江大桥涌入杭州,却不知道他们脚下踩着的大桥已经布满了炸药。
1937年12月,日军攻克武康,杭州危在旦夕。此时过桥的人更多了,铁路运输也更紧张了。12月23日下午一点,炸桥的命令终于下达,但由于北岸逃难人数太多,一直等到下午五点,日军的先头部队已隐约可见,人群才被强行拦阻,所有的引线被点燃。日本随军桥梁专家友永河夫用镜头记录了刚刚炸毁的钱塘江大桥。
一声震天的巨响过后,九座桥墩被毁,钱塘江大桥被拦腰截断,钢梁折断落入江中。总长1453米,经历了925个日夜的辛苦施工,耗资达160万美元的钱塘江大桥,最终在通车后的第89天,由于侵华日军烽火的逼近,被迫炸毁。在这89天里,通过大桥转移的难民和士兵超过100万人,转移军需物资也超过了大桥造价。
在回忆录里,茅以升写下了一首诗:
《钱塘回忆》
斗地风云突变色,
炸桥挥泪断通途。
五行缺火真来火,
不复原桥不丈夫!
新中国成立后,茅以升亲自主持修复大桥,1953年,钱塘江大桥重新通车。
此外,茅以升参与了新中国第一座现代化的大桥——“武汉长江大桥”的建造,大桥将京汉铁路和粤汉铁路衔接起来,成为我国贯穿南北的交通大动脉,并把武汉三镇联成一体,确保了我国南北地区铁路和公路网联成一体;参与了人民大会堂的建造,担任人民大会堂结构审查组组长。茅以升倡导土力学的科学研究和教学,并于1948年发起成立中国土力学及基础工程学会。
茅以升一生学桥、造桥、写桥,在中外报刊发表文章200余篇,主持编写了《中国古桥技术史》及《中国桥梁—古代至今代》(有日、英、法、德、西班牙五种文本)。著有《钱塘江桥》《武汉长江大桥》《茅以升科普创作选集》(一、二)、《茅以升文集》等。195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技术科学部副主任。1979年因在土木工程上的贡献,获美国卡内基-梅隆大学“卓越校友”奖章。1984年为加拿大土木工程协会荣誉会员。1987年10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89年11月12日病逝。
1987年,91岁的茅以升最后一次登上了钱塘江大桥。而今,钱塘江大桥,第一座由中国人自行设计制造的钢铁大桥上,动车、汽车仍可高速奔跑,不愧人称“桥坚强”。历经战争烽火,数次重修,历久弥新,已成传奇。
还有一些人,他们的名字与历史上的今天息息相关——
1989年11月3日
金石书画大师朱复戡病逝
1989年11月3日 ,我国杰出的金石书画大师朱复戡教授因病逝世,享年90岁。
朱复戡1900年生于浙江鄞县。幼年有神童之誉,7岁能作擘窠大字石鼓文,吴昌硕见之惊叹不已,称之为“小畏友”。16岁时作品选入扫叶山房出版的《全国名家印选》;18岁时,有正书局出版了他的字贴;23岁时,商务印书馆出版了他的《静龛印集》,吴昌硕题扉页,罗振玉题书签。朱复戡博览群籍,学识渊博,金石书画、诗词古文、青铜古玉,无所不通,无所不精。著名书画篆刻家马公愚赞道:“朱君艺术,实千年来一人而已。”国画大师张大千评作:“能超越时流,开一代宗风者,惟朱君一人而已。”艺术大师刘海粟称他:“笔墨之间,渊然有思,醰然有味,神游三代,冥心于造化。”
晚年的朱复戡孜孜不倦,奋力创作,重点致力于商周青铜文化的研究。他将平生收集、研究的青铜图纹、铭文、拓片编成《商周艺文精华》。近年,他设计的“诚则灵”变音钟、“中华鼎”“荣氏宝鼎”“中华青铜九龙宝鼎”等仿古青铜器都已问世。
文学家梁实秋病逝
1987年11月3日,我国著名文学家梁实秋因病在台湾逝世。
梁实秋生于北京,早年留学美国,回国以后曾在清华、北大等大学任教,并从事译著工作,是上世纪30年代初《新月》杂志的主将之一。1949年他赴台湾,担任台湾师范大学文学院院长,创立台湾英语教学中心和英语研究所。他对英国文学很有研究,著有《英国文学史》和《英国文学选》,他的散文也很有名,著有《雅舍小品》,由他主编的《远东英汉大辞典》,深受广大英语爱好者的欢迎。
1908年11月3日
画家吴作人出生
吴作人是现代最著名的中国画和油画大师,美术教育家。曾被徐悲鸿誉为“中国艺坛代表人之一”。他画的《齐白石像》《知白守黑》被认为是不朽之作。
吴作人原籍安徽省泾县,1908年11月3日生于江苏省苏州市,祖父以善画名闻于苏州,自幼在苏州读书。1927年考入上海艺术大学,后转入上海南国艺术学院,并加入南国社,参加话剧演出、舞美设计和伴奏。1928年在南京中央大学艺术系,徐悲鸿工作室学画。同时得到徐悲鸿的赏识和教诲,1929年在徐的资助鼓励下赴欧深造。先以优异的素描成绩考入巴黎高等美术学校西蒙教授工作室,后考入比利时皇家美术学院,受到该院院长、欧洲著名现实主义画家巴思天的严格训练,因成绩卓著,1931年获全院油画评比的金质奖章。
1935年应徐悲鸿之邀回国,任中央大学艺术系讲师、教授。解放后担任过中央美术学院教务长、副院长和院长。1985年被法国政府和文化部授予文学艺术最高勋章。1988年又被比利时国王授予王冠级勋章。吴作人是中国画家中一人得到这两项荣誉的第一人。去世前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中国文联副主席。1997年春病逝。
(部分资料来源于《经典江苏30年》、央视新闻)
交汇点记者 王建旸 综合整理
编辑: 金勇
{{ article.sysDisTopic }} {{ article.title }}
{{article.sysDisTopic}} {{article.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