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用文字和镜头记录曾经的“中国第一高楼”,更记录城市生长的历史……
繁华的南京新街口。图片源自网络
(欢迎朋友圈各种姿势的分享)
有一栋楼
在长达10年的时间里头顶
“中国第一高楼”的名号,
而它的成长足以折射一座城市的成长。
这栋楼便是位于南京繁华闹市的
金陵饭店
30多年前陆续刊载于
《新华日报》
的有关金陵饭店的文字和图片
如今成为记录城市历史的生动片段。
《新华日报》成立80周年之际,当年以笔和镜头聚焦“第一高楼”、展现城市之变的老记们,回忆往事,勾勒改革开放背景下、滚滚城市化浪潮中,镌刻记忆深处的城市印象。
- 巍巍金陵之巅,矗立于新街口间 -
▼
▼ 曾经的金陵饭店“鹤立鸡群” ▼
“金陵饭店是一座三十七层高达一百一十余米的现代化旅游饭店。这样的层数和高度,在全国都是首屈一指的。”“热情好客的主人,用升向蓝天的电梯,只花一分四十八秒就把我们送到八十多米高的三十一层施工楼面……”
1981年7月28日的《新华日报》上,刊载了自称“老报童”的老记者王强采写的《“金陵”健儿登上“南天门”——访南京金陵饭店建筑工地》一文。回忆当年的那一幕,年过八旬却依然精神矍铄的王老记忆犹新——
那是1981年7月25日,在金陵饭店建筑工地上,南京市第一建筑工程公司三处的工人生动地介绍情况,说工程进度“好比登泰山”,“如今已甩下中天门,翻过三个‘十八盘’,登上了‘南天门’,再往后,我们就要向‘玉皇顶’挺进了!”
▼ 1978年,响应祖国号召归国投资的新加坡华商陶欣伯,在家乡南京建造一家涉外旅游饭店▼
规划设计为37层的金陵饭店那时建至31层,王强在31层登高望远,美景宜人。“俯视脚下,鸟瞰六朝古都,东郊是气势磅礴的紫金山,三峰并起,山峦环抱;西北奔腾的长江,像银白色的缀带,镶在石头城的边缘;远处依稀可见的南京长江大桥凌空飞架。近看玄武湖、莫愁湖湖面波平如镜;石头城内外一栋栋新砌的住宅楼,星罗棋布般地散布在郁郁葱葱的绿树丛中,翠障掩荫的道路,纵横交错,像棋盘一样。”
▼ 1983年金陵饭店全景及新街口广场 ▼
王强1951年就到新华日报社工作。金陵饭店规划建设时期,他是《新华日报》城市组记者,主要跑交通和城建新闻。从金陵饭店开工、建设到建成,也就是1981年到1984年,他共采写了4篇关于金陵饭店的大块头稿件,“金陵饭店当时在国内都是第一高楼,比上海的国际饭店都高。在36层有一个很大的旋宫,每小时转一周。37层的楼顶上有一个19米直径的圆形直升机停机坪。国际政要可以坐直升机直接下榻到宾馆,不需要坐汽车。还有垂直的6层停车库,车子开进去后,像进入抽屉一样,出去再打卡依次下来”。
▼没有人见过这么高的楼。
每天站在楼下仰头围观的人群,
成了开业之后的另一番风景。
他们说:
抬头看一看它的高度,帽子就掉了……▼
他还记得,当时金陵饭店一家宾馆的收入能占到全省旅游收入的三分之一,“建好后相当漂亮和新潮,邓小平、江泽民等国家领导和很多外国政要都来过,名声很大。人们到南京来,除了看中山陵、总统府,都要看金陵饭店,它是当时数得上的景点,甚至比南京长江大桥还有名。5元一张票,观光的队伍有时在新街口排成一长列”。要知道,那时南京人一个月的收入也不过30元。
▼ 金陵饭店(1984年) ▼
“那时,110米高的金陵饭店在城市里可谓‘金鸡独立’,夜晚,像一个火炬似的站立着。‘钟山风雨起苍黄,虎踞龙盘今胜昔’,站在高处四下张望,心情高兴得不得了。所以我回到报社就宣传,大家都心痒痒的想去看。”王强说,金陵饭店还在施工建设时,他这个条口记者就带着报社的编辑、记者等员工一起提前登上楼去看,大家都开心得不得了,都拍了照片。
▼ 金陵饭店封顶时,新华日报编辑记者登顶参观 ▼
那时采访比较艰苦,每次采访都坐施工电梯上去,电梯只有几根柱子。施工中,又到处“泥巴糊糊”。有一次,年纪轻、胆子大的他更是由工人扶着,走上颤抖的塔吊悬臂一端,再回过头来拍下了大楼的清晰照片。“当时金陵饭店周边都是低矮的小瓦房,现在万丈高楼平地起,真是今非昔比!德基广场那一片过去就是新华日报社的宿舍。改革开放真是一把金钥匙,打开了中国建设的大门,金陵饭店就是改革开放后南京自主施工、管理的接待外宾的高楼,国家没花一分钱。”
▼ 1980年3月17日,新华日报记者王强在金陵饭店顶楼采访时留影 ▼
- “一枝独秀”“破旧立新”,
如今满眼大厦高楼 -
“老报童”王强更多地是用文字记录下以金陵饭店为标志的城市之变,新华日报社一批老摄影记者则是用镜头,捕捉到了一张张以金陵饭店为主角的城市经典“印象大片”。
一次空中航拍,成就了一张题图为“1983年的金陵饭店‘一枝独秀’。”的经典黑白照,其作者便是王广林。
王广林回忆说,金陵饭店落成后,他和几位同行曾试着登上金陵饭店周围六七层高的“高建筑”去拍摄,但画面平平,根本感受不到金陵饭店的壮观,“根据报社、电视台还有中央新闻电影制片厂等新闻单位的想法,省委宣传部后来统一安排了一次航拍”。
“当时直升机从南京某一个军用机场起飞,飞了1小时,速度比较慢,容易观察。”航拍金陵饭店前,王广林只有过一次航拍城市绿化的经历,“航拍没有多少经验,上飞机之前需要做好充分准备。过去的相机胶卷一卷能拍12张,我多带了两个备用,而且选用了感光度比较高的快速胶卷,比如用1/500秒的快门速度,能够保证拍摄较为清晰地拍下最佳角度。飞机在空中绕行了三五圈,我一共拍下了两卷胶卷。”
▼ 金陵饭店开业。王广林摄▼
1983年10月,南京到处郁郁葱葱。王广林说,航拍过程中,飞机飞过了新街口、鼓楼,“飞行高度估计在二三百米之间,看下面的街景很清楚,虽然当时的建筑并不高大挺拔,但马路像绿色的长龙一样。一枝独秀的金陵饭店犹如改革开放吹响的一个号角,从空中看金陵饭店,真的有一种自豪感”。
▼ 金陵饭店“一枝独秀” ▼
当时的《新华日报》主要是黑白版,彩色照片在当时的报纸上不好制版,所以那时拍照也以黑白照为主,“但上去一次不容易,也适当拍了几张彩色照片留下来。”王广林说,之所以最终选择了金陵饭店“一枝独秀”这张照片登版,是因为相比当时大家在地面仰视角度拍摄的金陵饭店,这张照片视角新奇,让读者能感受到更为宏大的气势。
老摄影记者任镇北拍摄的一张名为“破旧立新”的照片,因其创意,给王广林留下了深刻印象。“金陵饭店试营业后,周边的老建筑要拆掉,正处于一个破破烂烂的环境中,背景正好是很漂亮的金陵饭店,觉得很有意义,可以直观地反映城市变化,就照了下来。”85岁高龄的任老虽然仅给出只言片语的回忆,扑入记者眼帘的老照片也显得有些模糊,但还是能感受到城市更新的冲击力——金陵饭店的“新”与一街之隔正在拆除的楼房的“旧”构图在一起,形成强烈对比。照片于1984年4月24日新华日报一版右下角刊载,颇具社会影响力。
今年88岁的新华日报社老摄影记者陈哲则回忆说,上世纪80年代,他多次前往拍摄金陵饭店的“一举一动”,从开工仪式到快马加鞭的建设,再到竣工,去拍摄过多次。对金陵饭店的拍摄也采用过多种形式,“开始是黑白片,后来是彩色的,也进行过航拍”。陈老还记得,金陵饭店1986年对外开放后,他曾在可以360度看城市全景的顶楼旋宫拍过南京城全貌。
“我们报社记者于先云2000年以后拍摄了像雨后春笋一样高楼林立的新街口的照片,几十栋高楼向后延伸,再看我们先前拍的鹤立鸡群的金陵饭店,对比很鲜明,内心很震撼,不同年代的记者记录下了不同历史时期的城市场景,能感到翻天覆地的变化。”王广林说,从“一枝独秀”的金陵饭店,到“破旧立新”的新街口,再到高楼林立的新街口,“三张照片就能折射出改革开放的成果” 。
▼ 2009年金陵饭店 宋峤摄 ▼
▼2012年 金陵饭店 徐睿摄 ▼
咔嚓、咔嚓……
记者们的镜头记录了一个个历史瞬间,
更留存下一座城市不同时期的美好记忆。
-穿越档案里的“新街口” -
感知城市“生长”
如果说,金陵饭店是改革开放后城市“生长”的一个夺目的“点”,那么,金陵饭店所在的“新街口”,则是管窥城市“生长”最为鲜活的一个截面。
2017年12月27日,循着历史的脉络,在南京市城市建设档案馆馆长周健民的带领下,记者在不同时光中的南京“新街口”来回穿越——
不妨追溯到“新街口”乍一出现的晚清时期,那时的它还只不过是一条狭窄的街道,孙中山先生灵柩奉安大典之后,国民政府首都建设委员会决定对新街口一带进行拓宽改造,随后在上世纪30年代初出现了南京市内街道上的第一个广场——新街口广场。上世纪40年代德国记者海达·莫里循镜头里的新街口是黑白色调的,看上去没有高楼,只有平实而古朴的建筑。
▼ 20世纪20年代新街口 ▼
▼ 1935年的新街口广场炸弹模型 ▼
▼ 20世纪40年代有孙中山铜像新街口广场▼
建国以后至上世纪80年代初30余年岁月里,新街口的面貌基本没有大变,在当年南京城建档案馆负责摄影的工程师胡祖瑞捕捉的“82年新街口”一照里,扑进眼帘的基本上都是建于上世纪40年代的低矮陈旧的老房,当时的新百和中央商场都只有两三层高,那里新街口最高的建筑是国民政府的中央通讯社(现南京军区联勤部),大约7层,由基泰工程司的杨廷宝设计。
▼ 1959年国庆节新街口广场夜景 ▼
▼ 1962年的新街口 ▼
▼ 1982年,新街口。正在盖新华书店 ▼
伴随改革开放春风的吹拂,1983年时有“中国第一高”之称的金陵饭店矗立在了世人面前。周健民说,承建方南京市第一建筑公司采取了一些非常先进的施工工艺,建筑稳重大气,这一地标性建筑当时在全国也是首屈一指。
金陵饭店建成后,新街口广场也改头换面了一番。保留了喷泉和台阶,一个以科学技术发展为内容的“金钥匙”雕像竖了起来。几年后,改放孙中山铜像。当时为了解决交通问题,广场四周建起人行天桥。上世纪90的代中后期开始,金鹰、商茂等高层建筑如雨后春笋般陆续“冒”了出来,轰隆隆的打桩声中,新百、中央等商场也改头换面,推掉重建。2000年底,地铁一号线开工,孙中山铜像被拆走,人行天桥通道也被拆掉。新街口大变。
▼1993年 新街口广场▼
▼1994年 新街口广场金钥匙▼
▼1997年 新街口广场▼
▼2000年 新街口广场全景▼
▼2001年 新街口广场全景▼
随后,以金陵饭店为代表的新街口越长越高,金鹰国际商城高216米,商茂世纪广场高218米,大行宫新世纪广场高232.2米……整个南京城的个头也在节节上窜——记者通过查询城建档案馆入档建筑发现,目前南京市100米以上的高楼已有280余栋;2016年《南京年鉴》中来自江苏公安消防总队的统计也显示,截至2016年底,南京市共有200多栋100米以上的高楼,目前最高的绿地广场紫峰大厦共88层450米高。
尽管在后来的三十几年里,
南京新街口商圈区的大厦早已鳞次栉比,
南京的高楼记录也屡创新高,
但金陵饭店的历史地位仍旧是难以逾越的。
它承载了
一代人的遐想,
一代人的奋斗目标
一代人对美好生活的渴望。
它就是“金陵之巅”。
也用自己独特的方式记录着历史
时光带走了岁月
岁月成为了过去的时光
交汇点记者:白雪 汪晓霞/文 朱威/综合整理
(感谢南京市城建档案馆提供部分珍贵历史照片)
编辑: 朱威
{{ article.sysDisTopic }} {{ article.title }}
{{article.sysDisTopic}} {{article.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