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苏州市吴江区举办了首届“吴江时代工匠”寻访活动,通过全媒体融合平台,以平实的角度,宣传展播了一批时代工匠,让“身边的陌生人”成为“可触可感的‘网红’楷模”。活动获得成功,社会反响热烈。
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的2021年,吴江再度和媒体联手,举办新时代吴江“红色工匠”暨第二届“时代工匠”寻访活动。经过半年多的寻访,在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胜利召开之际,吴江一批各怀绝技的“红色工匠”被颂赞——“鲜花献工匠”再次成为吴江大地的一道暖阳!
工匠精神是社会文明的重要尺度,是中国制造、中国创造前行的精神源泉。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指出:“要源源不断培养造就爱国奉献、勇于创新的优秀人才,真心爱才、悉心育才、精心用才,把各方面优秀人才集聚到党和人民的伟大奋斗中来”。匠心聚,百业兴。当今世界,综合国力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劳动者素质的竞争。当前,长三角一体化建设呼唤着“工匠精神”的发扬光大;作为一体化核心区的吴江,认真学习贯彻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把培养更多的红色工匠、时代工匠作为自觉的追求。
这里,我们将以生动而丰富的全媒体形式,展示今年寻访的20位吴江“红色工匠”,以飨读者和观众。
——题记
沈建根的守时,在恒力化纤股份有限公司加弹部是出了名的。但这次接受采访却发生了“意外”,迟到约20分钟。
火急火燎赶到会议室,一见面他连声说抱歉,“这阵子正在弄新产品仿棉短纤。这个短纤生产过程没有污染,做成坯布后也无需染整,成本比一般短纤便宜40%左右。”他说,这个新产品今年1月着手开发,已得到客户中样认可,正为批量生产作准备。
为了开发一个新产品,或者为了某项技术创新,而务求做到心无旁骛、持之以恒,早已是沈建根的习惯。
从事化纤加弹生产工艺,是沈建根工作29年以来的坚持。因为有专业基础,2002年5月加盟恒力就被任命为加弹车间主任。可以说,不只是恒力加弹业的每一点改变,即使是恒力“从一滴油到一匹布”的产业链构建,都有沈建根的贡献。
恒力的主业本是织造。为了不在原料上受制于人,公司决定进口一批加弹机,新上化纤项目。沈建根初来乍到,就被委以重任,负责首批12台加弹机的“落地”运行。在他的努力下,这批机器不负众望,2002年6月,第一台机器运行,状况良好。投石问路取得成功,公司转型发展决心大增,决定直接新上纺丝项目,从原料聚合到加弹一条龙生产,加弹机采购计划也增至120台,沈建根负责60台。
当思绪回到那段初创岁月,沈建根交谈不再那么云淡风轻,坦言有过深刻教训。因为是进口设备,对机器性格脾气了解不够,2004年12月,发生了一次较大的质量事故,生产的一批丝染色出问题,对客户造成很大损失。“这是我刻骨铭心的记忆,至今还保留着记载相关数据和情况的本子,时刻提醒自己产品质量是重中之重。”
出现问题,就要围绕问题全力攻关。沈建根带领一班人扑下身子,从熟悉设备本身性能,到科学管理甚至综合考虑温度和湿度等因素,经过一年多不懈努力,最终成功化解难题,加弹与纺纱、聚酯等相关配套也基本完成。
加弹,是化纤丝生产的最后一个工段。在化纤长丝基础上生产加弹丝,可以满足高档纺织面料的需求。
在沈建根和他的团队不断改进试验下,恒力加弹丝品质逐步提升,成功推出了恒力独有的3A级产品,主要指标高出行业和国家标准。直到如今,3A级产品仍是恒力当家产品之一,售价比2A产品每吨高出500—2000元。在恒力销售产品中,3A级产品占了25%左右。
提到3A级产品,沈建根两眼放光。“3A级产品主要用于圆机和经编两个市场,在经编市场,我深感自豪。”他说,全国85%左右的汽车内饰用的都是恒力3A级产品,而且大量出口日本、韩国、美国、英国等国家,与日本丰田等汽车制造巨头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
在沈建根的积极努力下,加弹机产能从平均每分钟700米左右提升至900-1000米。同时,新品开发也形成仿棉、仿麻、仿毛等多个大类,产品差异化成为决胜市场的重要策略。目前,恒力产品四成左右做到了“人无我有、人有我优”。
化纤丝的生产制造,质量检验至关重要。过去全靠人工操作,既影响效率还可能出现偏差。2017年开始,沈建根就和智能设备生产商合作,尝试开发智能检验设备。“这个过程非常复杂,要把人工完成的每一项检验指标理出来,每天与对方反复沟通。”经过一年多时间攻关磨合,到2018年10月,95%的产品的外观检验基本做到了无人化。由此,质量检验减少人力1/3以上,检验人员的劳动强度也大幅降低。如今,恒力本部的产品外观检验已全部实现智能化,位于南通的子公司恒科也在加速推广应用。
作为高级技师,沈建根始终把技术攻关、科技创新视作天职。他说,每一个技术进步、每一项成果都不是急于求成的结果,而要有久久为功、持之以恒的心态。比如,进口加弹机产能提速,经过了十几年时间的积淀,日积月累、循序渐进。同样,加弹丝从2A级提档到3A级,也经过了3年左右的摸索。为让张力监控一一对应,有效规避下游可能出现的问题,一段时间他完全以厂为家,一门心思放在试点的8台机器上。一次,他在加弹机电脑前从下午1点一直站到晚上10点,最终找到并确立了科学的技术路线。
在恒力集团工作19年,从加弹车间主任到如今出任加弹部总经理助理,沈建根身份变了,但他始终把第一岗位放在生产车间。“他虽然当了部门领导,却仍把自己当作技术人员。”恒力化纤总经理助理康爱旗说,他对一线岗位有着特殊的感情,从新品开发到攻克技术难题,多年一贯很少休息。
2020年,“沈建根涤纶长丝加弹生产技能大师工作室”获批成立。沈建根说,这是上级组织和公司的肯定,更是一份责任。“我给大师工作室的定位,不只是‘师带徒’,还要为公司发展起到引导和关键支撑作用。”事实上,多年来沈建根早已担起了“大师工作室”的职责,从解决生产技术难题、智能化改造、新品开发孵化,到捕捉市场信息、新建厂房设计规划、公司制度设计发展方向等,他和团队都当作分内职责,尽力尽为。
今年,是沈建根参加工作第29年,也是入党17年。回望自己的成长历程,他深有感触:“我是在党多年培养教育下成长起来的技术工人,一直心怀感恩。现在,工作条件更好了,创新攻关平台更大了,我要更好团结带领一班人,把践初心担使命融入到恒力化纤的高质量发展之中。”
出品
苏州市吴江区总工会
新华日报社全媒体视觉中心
监制 陆斌 沈健民
策划 庾 康
协调 吴文青 王锦源 张峥 王红 赵军
统筹 王小峰
撰稿 邵生余
摄影 邹秋林
摄像 蒋文超 胡楠
后期 胡楠
片头 蒋文超
美编 朱 丽
往期链接:
新时代吴江“红色工匠”①|杨红蕾:匠心在岗位上熠熠发光
新时代吴江“红色工匠”②|王磊:来了,就不再离开
编辑: 朱丽
{{ article.sysDisTopic }} {{ article.title }}
{{article.sysDisTopic}} {{article.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