频道:视觉
2023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以来,作为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先行启动区重要板块的汾湖高新区(黎里镇),是如何在“携手高质量一体化奋进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走在先行之“先”,当好示范之“范”的?
耳听为虚,眼见为实。
新华日报全媒体记者摄制了“百人说汾湖,来看一体化”系列短视频,通过生动多彩的镜头,带您与这里的干部群众面对面交流,深入了解这块令人神往的土地上发生的喜人变化。
走进位于汾湖高新区(黎里镇)元荡村吴家村自然村的醴飨田有机农场内,只见一派生机盎然的景象。
这个鱼菜共生的生态农场项目,取了个别致的名字“醴飨田”,音同“理想田”,它颠覆了传统的养鱼、种菜认知。这里引进以色列技术,实现养鱼不换水而不担心水质出问题,种菜不施肥而能高品质成长——通过养殖废水回收利用,把水产养殖和水耕栽培进行融合,实现养殖废水的零排放。
7000平方米的现代化玻璃大棚外观整洁别致,4800平方米使用区分为养殖区、种植区和研学区,另有2200平方米的培育区用于培育菜苗和花苗。
在占地2000平方米的养殖区内,有20个圆形鱼池并排罗列,养殖罐中间的充氧马达带动齿轮桨片日夜打出水花,除了给鱼提供充足氧气,还能模拟自然界中从河床卵石上跌宕的缓流水,使得养殖池里的加州鲈鱼活力十足。“每个储鱼罐养殖水体40立方米,每年养两批鱼,可年产6000斤商品鱼,效率是传统养殖的15-20倍,我们每个罐一次能产约3000条鱼。” 苏州蓝城文旅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闻旭介绍道,这套系统最大的特点就是让水产养殖变得集约、高效、环保、智能,适用于养殖鲈鱼科、鲤鱼科、鲶鱼科及虾类等多个水产品种。池内还养殖了马口鱼和光唇鱼,生长周期比鲈鱼长,售价也高出2-3倍。
养殖区对面是占地2000平方米的叶菜水培区,一棵棵葱翠欲滴的香青菜、紫叶生菜、西芹、冰菜等从“管道”里生长出来,长势旺盛。“养殖产生的尾水经过处理,可以为蔬菜种植提供所需的养分、水分,人工只需补充部分微量元素,就能实现鱼菜共生循环。”闻旭说,果蔬大棚采用地源热泵技术,四季可种植60多种蔬果品类。笔者看到,旁边还种植了很多花苗和多肉植物,据介绍,大棚内的植物全部是用养殖尾水浇灌,开展不同系列的多元化种植。
鱼菜共生这一新型的复合耕作体系,让鱼、菜及微生物之间达到一种和谐的生态平衡关系,不仅可持续、碳排放低,而且整个现代化的玻璃大棚恒温恒湿,生产鱼类完全不受天气影响。
大棚中庭,开辟了科普馆和研学讲堂等空间。每到周末和假期,这里都会举办包括传统农业知识学习、现代农业技术科普、果蔬栽培和采摘等不同主题的研学活动。
与元荡村结对共建的莘塔小学,在“童趣鼋荡”假日学校活动中了解到鱼菜共生生态系统,看到了农业科技的力量,便想尝试着将鱼菜共生的技术引入到校内“耕乐园”,学校从去年11月起开展了鱼菜共生这一农业新技术的研究。莘塔小学副校长陈晓明表示:“一套鱼菜共生系统,不仅能够让孩子们掌握知识,还能激发孩子们的科学兴趣和创造激情,培育他们的想象能力和创新思维。”
在莘塔小学开辟的“耕乐园”行知草堂内,还摆放着一个鱼菜共生创意小鱼缸,鱼缸虽小,五脏俱全,它涵盖了鱼类养殖、蔬菜种植、过滤和水流循环四个系统,实现了小范围的鱼菜共生。在“耕乐园”的耕地边上开辟了一块渠道,渠道内养殖了供观赏的锦鲤,然后又在耕地的四周安装了自动灌溉系统,将鱼菜共生与物联网结合,喷淋中所喷洒出来的水就是渠道中养鱼的水。陈晓明说,通过充满体验度和科技感的项目设计,师生们共同参与,体会到农业科学的趣味。
元荡村党委书记王冬林说,鱼菜共生是可持续、循环型、零排放的低碳生产模式,也是有效利用现有农业空间、扩大蔬菜种植面积、走高效精品农业的有益尝试。元荡村正是有了优美的环境优势,再加上独特的鱼菜共生的项目,大大提升了经济效益。据王冬林介绍,元荡村实施土地流转已有很多年了,吴家村的10.5亩地出租给蓝城文旅,从原来的800元一亩提高到2万元一亩,土地租金一年收入20多万,同时还带动农民就业。
“鼋荡十八村,围荡团团蹲。绿荫四季春,村村民风淳。” 近年来,元荡村通过提升乡村风貌,做活“农文旅”融合,绘就出了一幅以农兴旅、以旅富农、以文促旅、以旅彰文的美丽乡村画卷。今年,元荡村高分入选苏州市“智慧农村”示范村。
出品
汾湖高新区管委会
新华日报社全媒体视觉中心
监制 张炳高
策划 庾康 蔡绍广 孙静
统筹 沈锋锋卜亚楠
视频 赵亚玲 魏林娜
撰稿 谈燕
后期 魏林娜
往期回顾:
百人说汾湖 来看“一体化”①|上海医生来看病,真棒!
百人说汾湖 来看“一体化”②|一体化,办事更方便了
百人说汾湖 来看“一体化”③|深化联合河长制 水更清澈岸更美
百人说汾湖 来看“一体化”④|苏州南站,了不起的大工程
百人说汾湖 来看“一体化”⑤|一体化,更“通”更“畅”了
百人说汾湖 来看“一体化”⑥|溢彩流光慢行桥
百人说汾湖 来看“一体化”⑦|三好村:别致的“曲水善湾”
编辑: 朱丽
{{ article.sysDisTopic }} {{ article.title }}
{{article.sysDisTopic}} {{article.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