频道:视觉
2023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以来,作为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先行启动区重要板块的汾湖高新区(黎里镇),是如何在“携手高质量一体化奋进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走在先行之“先”,当好示范之“范”的?
耳听为虚,眼见为实。
新华日报全媒体记者摄制了“百人说汾湖,来看一体化”系列短视频,通过生动多彩的镜头,带您与这里的干部群众面对面交流,深入了解这块令人神往的土地上发生的喜人变化。
汾湖高新区(黎里镇)红旗村由原金家坝村、方家浜村合并而成,河荡密布,水域面积多,近年来,红旗村走出了一条“稻虾共作”的特色农业发展之路,不仅让红旗小龙虾声名远扬,也让“稻虾共作”的生态种养模式成为当地农业生产的一大亮点,引领村民走上了共同致富的道路。
“稻虾共作”新模式,点燃乡村振兴新引擎
清晨6点钟,天色微亮,红旗村的部分村民已经在农田里忙碌,他们撒网、起网,桶里的小龙虾“张牙舞爪”,还有几只甲鱼夹杂其中,举着锋利的爪子随时准备“越狱”……
忙碌的人群中,就有红旗村党总支书记金香的身影,笔者见到他时,他正在指导村民捕捞,与前来提货的贩子商谈价格。
这里的田有水,可以种稻,可以养虾。“稻虾共作”,成了红旗村的特色农业。
顾名思义,“稻虾共作”就是一块田里,水稻与小龙虾共生共养、“相濡以沫”。水稻给小龙虾提供栖息繁殖的家园,小龙虾则为水稻提供松土供氧的便利,吃掉稻田里的害虫杂草。于是,一种生态互补的效应在绿油油、金灿灿的稻田里形成。
为建立标准的养殖模式,2018年,红旗村与常熟理工学院合作,攻克了“循环立体共养”的核心技术难题,建立稻田龙虾育种基地的同时还编写了《小龙虾养殖操作规范》。此后,红旗村还与微康益生菌(苏州)股份有限公司合作,推出了一套虾瘟防治法,有效提升了小龙虾的产量和品质。
经过几年努力,红旗村龙虾育苗基地被评为江苏省特色水产品种苗培育中心,吸引了周边诸多养殖户前来学习。很快,红旗村“稻虾共作”新模式覆盖了本村及周边村庄3000亩稻田,亩均效益稳定在3000元至3500元,比单种水稻增收不少,真正实现了“一水两用、一田双收”。
去年,在上海“居村党组织书记论坛”上,金香向来自长三角各个城市的嘉宾推介了红旗村的稻田小龙虾。他说:“朋友圈扩大了,距离我们村农产品‘走出红旗村,迈向长三角’的梦想又近了一步。”
搭乘电商“快车”,龙虾“借网”走四方
近年来,身处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先行启动区的红旗村,吸引了很多上海和浙江的市民前来观光旅游。如何让客人来了再来,让产品销得更远?红旗村动足了脑筋。
为了推广村里的农副产品,让小龙虾不断“爬”向市场,红旗村建成“农产品直播展示中心”,进行网上销售。据展示中心工作人员朱婷玉介绍,直播间除了对外销售本村农产品,包括小龙虾、甲鱼、优质大米,还有周边农户的蚕丝被、松花蛋等。
关于电商,红旗村党总支副书记李素平说,农产品的电商化是一种趋势,能有效避免传统被动销售的瓶颈,实现产品增值,农户增收。
另外,红旗村的稻花香合作社也积极对接电商团队,通过团购、平台等渠道打通终端客户通道,实现电商销售新模式。去年,合作社与知名厨师共同研制的冰镇小龙虾系列产品,得到了市场认可,有效提升附加值。
擦亮“虾仔红了”品牌,一虾推动“三产”旺
在与金香的聊天中,笔者得知,红旗村围绕“稻虾共作”设计打造了一村一品的特色产业品牌——虾仔红了,全力打通虾稻产业链终端市场,以“一只小龙虾”为主导,提升“三产”新亮点,在落实过程中,又有了一些新的设想。
在生产管理上,利用稻花香合作社的优势,统一育秧、统一管理、统一包装、统一销售;在品牌建设上,重拾吴江老字号“谷乡村”作为大米品牌对外销售;在销售方式上,提升抖音直播的影响力,在多个电商平台上进行网络销售,拓展销售渠道。
为了打造“虾仔红了”这一品牌,红旗村将进一步完善产业配套设施,计划在后浜15组申请12亩农业设施用地,用于建设综合农事服务中心,配套建设大米烘干、农产品加工、速冻冷藏等产业功能,更好地服务村民及周边农户。同时,将通过小龙虾养殖技术培训来提升社员的养殖技术,提高小龙虾产量。今年,红旗村还在吴江城区创立“虾红了”小龙虾体验馆,让优质的稻田龙虾走进更多百姓家。
出品
汾湖高新区管委会
新华日报社全媒体视觉中心
监制 张炳高
策划 庾康 蔡绍广 孙静
统筹 沈锋锋卜亚楠
视频 魏林娜 赵亚玲
撰稿 费秀华
后期 魏林娜
往期回顾:
百人说汾湖 来看“一体化”①|上海医生来看病,真棒!
百人说汾湖 来看“一体化”②|一体化,办事更方便了
百人说汾湖 来看“一体化”③|深化联合河长制 水更清澈岸更美
百人说汾湖 来看“一体化”④|苏州南站,了不起的大工程
百人说汾湖 来看“一体化”⑤|一体化,更“通”更“畅”了
百人说汾湖 来看“一体化”⑥|溢彩流光慢行桥
百人说汾湖 来看“一体化”⑦|三好村:别致的“曲水善湾”
百人说汾湖 来看“一体化”⑧|元荡村: 神奇的鱼菜共生
百人说汾湖 来看“一体化”⑨|东联村:搭建“乡愁”舞台 唱响“强富”好戏
编辑: 朱丽
{{ article.sysDisTopic }} {{ article.title }}
{{article.sysDisTopic}} {{article.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