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吴江开发区位于长三角核心位置的苏州南部,总面积176平方公里,总人口50万。吴江开发区成立于1992年,2010年升级为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作为苏州南部的现代新城区,以高质量发展为导向的吴江开发区,已成为国内重要的电子信息产业基地和智能装备产业集聚区、中国沿海地区最佳投资地之一。在吴江开发区升级国家级10周年之际,我们通过这个系列视频,解读区内企业坚持不懈的创新精神和蒸蒸日上的发展面貌,展示吴江开发区正奋力迈向国家级开发区第一方阵和改革开放新高地的决心和信心。
2020年,新冠疫情蔓延全球。与此同时,网上流传起一句话:博众机器人在请战。
位于吴江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博众精工是一家智能装备制造企业,深耕智能领域近20年,领跑吴江乃至全国的智能装备制造的发展。公司副总经理李芳说,今年疫情来袭,博众科技人员集中力量研发了用于疫情防控的机器人 —— 博巡。这些机器人可以帮助巡逻,发现异常会报警,还能进行红外线体温检测、人脸识别等。
“复工复业的开始,无论火车站、社区还是工厂园区,防控管理压力不断增大,人对人的手动测温方式不仅效率低而且容易增加感染几率。 博巡的无人监测模式一方面解决了人力不足,另一方面避免了基层防疫人员与感染者的直接接触,缓解了防疫基层工作人员的负担。”李芳说。
步入博众精工主楼大厅,右侧是企业的smart体验馆。这个馆浓缩了博众的过去、现在和未来。体验馆门口,是一台老旧的机床,机床高约2米,上面的绿漆已斑驳,这是博众起家时生产夹具的第一台机床,今天,它与周边机械化、智能化的设备形成了鲜明对比。
2001年,博众创始人吕绍林做了个决定,离开中达电子,在治工夹具领域自主创业。这个决定是经过深思熟虑的。
2002年,开发区已经聚集了一批如中达电子、群光电子、瑞仪光电等生产成品电子产品的大型企业,IT产业平台日趋完善,由此,对零部件配套企业的需求也更加旺盛。其中,夹具一块需要长期从外省购置,且受到交期时间和价格的牵制,影响生产。吕绍林看准了这一点,2004年9月开始,逐渐将博众搬迁至吴江开发区,为本土企业提供非标夹具产品,解决了不少企业的困扰。博众在治工夹具领域也快速发展起来。
2006年,企业步入顺畅轨道后,博众选择了一条自加压力的路,确定企业未来走向——自动化方向。有了明确发展方向,企业开始布局人才版图。
当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来临时,别的企业可能在裁员,博众却来到广州、深圳等沿海城市,一下子招聘了近40名自动化专业人才,主要涉及电控、软件等方面。
其实,企业当时并没有自动化相关订单,连项目都没有。人才招来了怎么办?博众拿出了600万元,以人才自动组队的形式,搞起了项目制研发。这一年,博众的这些研发工程师们凭借着自己对行业的敏锐嗅觉,研发出了6款自动化相关设备。
2009年经济复苏的同时,博众迎来了全球智能制造的浪潮,接到了第一笔100台自动化设备的订单,由此开始了裂变发展的进程。享受到了智能制造和人才带来的红利,博众更加注重这两块的超前规划。
2013年,公司派100多人到德国的大学学习交流;2014年,公司再次派人去德国学习“工业4.0”……企业先后在全球建立5个研发中心,拥有研发工程师1100多人,售后工程师700多人。
监制:范建龙策划:庾 康 金海洪 陈若峰 统筹:薛维付 协调:袁永亮 孙智峰 凌 滔 张培元撰稿:韦俐红摄制:魏林娜 王诗宇
1.中达电子:和吴江开发区结成“命运共同体”
2.瑞仪光电:纳税贡献领军企业
3.高创电子:精益管理,提质增效
4.群光电子:在“家里”创业,安心舒心
5.亚旭电子:优质营商环境成就企业高质量发展
6.飞旭电子:多元布局“笑傲江湖”
7.英格索兰:员工政府股东都满意的企业
8.万宝至马达:小马达也有大动能
9.崇德碳技术(苏州)有限公司:踏过难关奔向光明未来
10.绿控传动:靠创新实现跟随变超越
11.康宁:产品宽度就是竞争力度
12.众合生物:“源头创新”赢得未来
13.微康生物:用“民族菌”圆“中国梦”
14.亨通集团:持续创新 领先世界
15.SKC公司:疫情期间,这里的手机膜产销两旺
16.依工聚合:研制新产品,调整生产线
17.金刚玻璃,定义建筑安全新标准
18.碧然德:自动化生产带来的优势
编辑: 魏林娜
{{ article.sysDisTopic }} {{ article.title }}
{{article.sysDisTopic}} {{article.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