频道:视觉
2023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以来,作为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先行启动区重要板块的汾湖高新区(黎里镇),是如何在“携手高质量一体化奋进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走在先行之“先”,当好示范之“范”的?
耳听为虚,眼见为实。
新华日报全媒体记者摄制了“百人说汾湖,来看一体化”系列短视频,通过生动多彩的镜头,带您与这里的干部群众面对面交流,深入了解这块令人神往的土地上发生的喜人变化。
初秋,去黎里古镇走一走,品一品黎里美食,真是惬意无比。
迎着初升的太阳,古镇显得那般静谧柔和。古镇上一切依旧,长条石板铺成的小路,斑斑驳驳,踩在上面嘎吱作响。高低错落的老房子依河而建,河水贴着屋基潺潺而行。河岸两边,树木吐着新绿,花儿绽放光彩,一切都是生机勃勃的。
黎里古镇的一天,是从美食开始的。吃上一个新鲜出炉的油墩,切一盘工艺复杂的套肠,来一碗馅料饱满的多肉馄饨,回程时,再拎上一盒鲜美无比的辣脚,似乎这样的黎里之行才是完美的。而在这么多美食中,最金贵的当属黎里油墩。
关于“油墩”名字的由来,还流传着一个有趣的故事,据说和乾隆皇帝有关。
相传,一次,乾隆皇帝下江南,龙舟行至一个水域非常宽阔的地方,只见水面上袅袅的雾气渐渐弥漫升腾,一行人停下来歇歇脚,来到了湖心岛上的一座寺庙。寺庙的方丈看到来人穿戴齐整,估计是贵客,但苦于又没什么好点心招待。他看到桌子上的一袋糯米粉,急中生智,叫烧火和尚用糯米粉包进豆沙馅,揉成球,放入油锅汆制成点心,硬着头皮端了上去。
乾隆皇帝正好饿了, 吃后大为赞赏,问侍臣:“此物何名?”侍臣不知,连忙问方丈, 方丈只得实说了:“此糕点是第一次做,尚无名字。”乾隆见所食之物,圆溜溜、黄澄澄、扁塌塌,活像大殿中香案前的蒲墩,就笑笑说:“此物真像油汆的蒲墩,就叫油墩吧。”于是,“油墩”这种点心便流传了下来。
位于中心街穿井坊处的“冯记油墩”,门口正排起了长队,游客争相购买。
“来10个肉馅的。”
“拿6个豆沙馅的。”
“这里的油墩用料新鲜,口感好,我们是几十年的老顾客了。”
店内,几位工作人员正在忙碌,一位阿姨拌馅,一位阿姨包油墩,一位老伯氽油墩。只见一个个色泽金黄的油墩在平底锅内滋滋作响。
据老板娘王琼介绍,“冯记油墩”创立于20世纪80年代,至今已经有40多年的历史。当时,她从婆婆手里传承了手艺,一直开业至今。现在,儿子儿媳继续传承油墩制作手艺,在吴江城区开了一家分店。店里从原材料的选购、水磨粉的加工到馅料的制作、油墩的成形,每一个环节都自己制作,严格把关,保证油墩的口感和新鲜度。
油墩的外壳,用的是纯正的水磨粉,把粉加入开水揉成团,里面包进调制好的馅料,一般分豆沙馅和纯肉馅,一甜一咸,满足不同人的味蕾。包好的面团,放在桌面上静置一段时间,让其自然发酵。具体静置多少时间,得根据季节、天气而定,完全凭手艺人的经验。
自然发酵好的油墩,沿着锅边放入平底锅内,氽到油墩表面呈金黄色,翻面再氽,直至两面呈金黄色时,就可以起锅。锅里氽油墩,十分考验人的手艺。一般用平底锅,油的用量要适中,正好淹没半个油墩为宜,这样一面氽熟,再翻面,油墩就会在中间自然形成腰线,这就是为什么我们看到的油墩形似三节腰的纸灯笼。
刚出炉的油墩,黄澄澄、圆鼓鼓,外焦里嫩,咬上一口,咔哧爽脆,味道极美。豆沙馅的油墩,软绵醇香,而肉馅的呢,鲜得眉毛掉下来。
据了解,黎里古镇上大大小小的油墩店有20多家。虽制作工艺大同小异,但因其原材料的区别和手艺人经验的不同,口感上略微有差别。
位于古镇中心街周赐福弄东侧的“陆协盛”,制作油墩的历史更加悠久,可追溯到20世纪30年代。“陆协盛”的创始人是陆寿生,也就是现在的店主陆雄伟的爷爷。
当时,年轻的陆寿生到芦墟协陇南货店学生意,学习各类糕点制作。1937年,陆寿生回家乡黎里创立了“陆协盛”,主要经营油墩、麻球等糕点。后来几经辗转,由陆寿生的孙子陆雄伟,重拾“陆协盛”老招牌,传承爷爷的手艺。
“大概从小受爷爷的影响,心底对糕点制作始终有一种割舍不掉的情结。”陆雄伟说。自2017年接手“陆协盛”以来,陆雄伟就全心全意扑在油墩等糕点的制作上,不断提升技艺、推陈出新,一心想把爷爷的手艺发扬光大。“比如传统的油墩,个头大,吃一个就让人觉得很撑,我们根据用户的需求,推出了‘迷你油墩’,受到了不少客人的喜爱。”陆雄伟介绍道。
到黎里古镇,不亲口尝一尝油墩的味道,乃一憾事也!
出品
汾湖高新区管委会
新华日报社全媒体视觉中心
监制 张炳高
策划 庾康 蔡绍广 孙静
统筹 沈锋锋卜亚楠
视频 胡楠
撰稿 俞平
后期 胡楠
往期回顾:
百人说汾湖 来看“一体化”①|上海医生来看病,真棒!
百人说汾湖 来看“一体化”②|一体化,办事更方便了
百人说汾湖 来看“一体化”③|深化联合河长制 水更清澈岸更美
百人说汾湖 来看“一体化”④|苏州南站,了不起的大工程
百人说汾湖 来看“一体化”⑤|一体化,更“通”更“畅”了
百人说汾湖 来看“一体化”⑥|溢彩流光慢行桥
百人说汾湖 来看“一体化”⑦|三好村:别致的“曲水善湾”
百人说汾湖 来看“一体化”⑧|元荡村: 神奇的鱼菜共生
百人说汾湖 来看“一体化”⑨|东联村:搭建“乡愁”舞台 唱响“强富”好戏
百人说汾湖 来看“一体化”⑩|红旗村:虾仔红了
百人说汾湖 来看“一体化”⑪|康力电梯:谁道青云不可梯
百人说汾湖 来看“一体化”⑫|文明风溢杨文头
百人说汾湖 来看“一体化”⑬|产业升级,智改数转,永鼎的新征程
百人说汾湖 来看“一体化”⑭|游黎里古镇 静赏匠心非遗
百人说汾湖 来看“一体化”⑮|六悦——长三角腹地的“宝藏”博物馆
编辑: 朱丽
{{ article.sysDisTopic }} {{ article.title }}
{{article.sysDisTopic}} {{article.title}}